在郑州,有这样一些地带,人群集结地,称作“城中村”。虽是村,可是却异常的繁华,每天从早到晚,灰尘翻飞,逢到下雨天,更是泥水稀里哗啦。各种吆喝声,卖菜的、卖水果的、廉价地摊货等等,此起彼伏,从村口无限延伸到最深处,深不见底。就在这样灯红酒绿、破败不堪却充满生机的地方,住着一群重要成员——大学毕业生,此情此景此人,显得略微心酸、寒碜。
初接触城中村,是在2011年年底的时候,那时候校园招聘会正酣。临近毕业的我内心忐忑不安,边羡慕哪哪同学又找到了好工作,单位如何的好,待遇如何的高,边穿梭于各大招聘会。苦于大学期间积累不足,没有实习经验,因此也就失败连连。那时通知面试地点大多都在郑州,而且是早上8点开始,于是前天晚上就要动身。转转就在城中村住。
刚毕业,工资待遇不高,单位不管住,而城中村房租200—400不等,所以大家都选择在此落脚。一间小屋,一个厕所,一个厨房,再没有多余的地方,但一个人也显得空旷。因为便宜,因此得到大家的青睐。
那时转转还要上夜班,基本上我到她那里,她就要上班走了。天那么冷,我第一次感到了恐慌。因为失败多次仍没面试通知音信,心情十分低落。第一次辗转两个小时的公交到她住的地方,推开门,我震惊了。阴暗潮湿,灯泡昏黄,外面小孩的哭声,吵吵声,让我感到压抑。
她的房租还不到200元每月。转转又要上夜班去了,公司离住的地方近,几站路就到。我只能一个人睡了。这种经历让我对以后的工作地点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晚上睡觉,没有关灯,走廊里不时传来脚步声。当时我在想,死也不要在郑州上班,不要住在牢笼般的方块屋里。每天一个人上下班,回家还要一个人对着影子发呆,没有娱乐,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那样我会疯掉吧。
后来,断断续续,在这个严冬里,穿梭过那灯火通明长长的街,在那小屋中短暂的停留。至今想起,我依稀还能记得几个小店,衣服还不错,饭也不错,只是小黑屋的形象无法抹去。
一年的时光转眼就不见踪影,2012年我重回学校,只是作为招聘者,角色换了,但是心情没变。为了见一见好久不见的好朋友,我又住了一次城中村。村子换了一个,布局和景象没变。
拐了几个弯,终于到了那间屋,一样,一样,只是房租已是之前的两倍。
小舞说她很享受现在的生活状态。
我问她:你不觉得屋子太压抑吗?
她说:是有点小,简陋,可是我享受这种独居的感觉。每天下班回来,一个人看书,听音乐,写写字,聊聊天,感到终于毕业了,有自由了,特快活。
我突然就扫去了心中对城中村的阴霾印象。心境决定环境,就是这句话。无论环境如何的狭窄,如何的破败萧条,心胸一样可以宽广与富足。
我能想象到像她这样的女孩,坚守自己的内心,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读小说,听音乐,然后暗自欢喜,在笔尖流泻出一串串幸福的文字。
我又羡慕了。
或许此时我没有找工作时那样的压力,因此听她说完这些时,我会感到幸福。
那时的我们,已经渐渐地脱下学生时代的那件“紫霞衣”,一个人面对社会与现实。会因为一点点的小进步,顿时踌躇满志;也会因为可怜的薪水感到窘迫,暗自生怜。可是,谁又不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呢?工作中遇到一点小困难就觉得天要塌了,过不去了,可是在一番坚持之下竟也挣扎过来,毛羽又丰满了一些。再回头想想,对自己笑笑,也不过如此。
那时正流行电视剧《北京青年》,看过的年轻人,都会不自觉说,我也要重走一次青春,没有人会自信的说我的青春十分完满。我想说的是,我们正青春呢,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可复制的,不论是好是坏,都没有一个标准,也不会重来。过了那段时光,思想都会发生变化,重新来过只是形式上会刻意不同,心已不是当初那么的单纯了,青春是刻意不来的。
今天,郑州的城中村已经全部拆迁,矗立起一栋栋大楼。而毕业的学生也只能几个人合租一套房,来平摊那2000元的租金。再也没有200元的房子可租了,不知他们是幸还是不幸。那些消失了的城中村,曾经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记载了那些流逝的岁月。在那样的屋子里,我们孤独的承受着初次面临社会的压力,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来。
谨以此文,纪念过去的我们,转转,小舞,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