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爸爸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自从看到日俄战争中国人麻木不仁的灵魂后,弃医学文,要用笔杆子来改造过国民。
从此,写作成为了鲁迅先生毕生的事业。
他写杂文谈论时局,抨击时弊,他的杂文,成为“投向敌人的匕首”。
他写白话文小说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吃人”现状,是想通过呐喊,让国人从铁屋子里惊醒。
不过,鲁迅先生对教育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并写作了大量的文章。
他从打破“黑色的染缸”、“救救孩子”的呐喊出发,质疑中国传统教育,倡导“以孩子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针对封建社会压抑儿童、摧残儿童的旧教育体系,鲁迅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自由、理性人的新思想。
同时,他还对儿童教育进行了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手段与教育材料等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意见。
在家庭教育方面,因为去世较早,鲁迅儿子周海婴受益于父亲的教育不多,为一大遗憾。(鲁迅1936年去世,周海婴1929年出生)
钱钟书先生是学术大家,学术上的成就毋庸置疑。
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钱先生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
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这种价值观,对于启蒙现代中国人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意义。
而在家庭教育上,钱钟书先生对自己女儿圆圆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堪称楷模,以至于钱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把回忆录的书名取为《我们仨》。
在学术方向上,钱钟书先生的研究方向并不是教育,因此在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的涉及。
梁启超先生则是真正的教育大家,不但对教育理论、教育现状有深入的研究,写出了大量的文章和书籍,而且,梁先生的九个儿女,都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个个成才,其手中三人成为了中科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这在整个中国近现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长女梁思顺,我国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清华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中央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
次子梁思永,清华大学、哈佛大学毕业,中央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
次女梁思庄,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
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梁思礼,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们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长征系列火箭副总工程师。
梁启超先生为儿女们的教育,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可谓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教育爸爸!
一方面,梁任公投身于维新变法、保皇运动、立宪运动等政治活动,但同时,他一直通过书信的方式跟儿女们交流,几十年下来,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先后有5个孩子出国留学,从学习到生活,从孩子选择专业和学校,到每个人的恋爱,梁启超都会跟孩子们进行细致的交流。
但他从来不是一个强势的父亲,而是一个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父亲,他总是为孩子提供各种分析和建议,但最后的决定权,一定是在孩子们身上。
举个栗子:
次女梁思庄在加拿大留学,本来,梁启超很希望她庄学生物,但思庄尝试之后,自觉兴趣不大,他便又忙写信道:
“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最终,梁思庄选择了图书馆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专家。
梁启超对子女的学业非常关心,却并不在意一时的考试成绩。梁思庄在刚到加拿大时,一次考试在班上只得了第十六名,十分沮丧。梁启超得知后,立刻写信说:
“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后来,思庄经过努力,成绩一跃成为班上前几名。梁启超高兴之余,特意写信嘱咐:“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在经历了政治运动、学术研究之后,梁启超在他的晚年彻底投身到教育之中,他认为,要拯救中国,唯教育才是最好的出,而教育的终极目标,则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民”。
为此,他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同时在多所大学授课,并利用课余时间在全国各地进行大量的演讲,传播他的教育观。
总的说来,梁启超先生的教育观点有以下方面: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着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
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划等号,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
他认为,只有这种新民,才能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
(3)论学制
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在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上,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课程包括“六经”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专门等基础学科。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还指出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势的强弱。
梁启超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所以说,在鲁迅、钱钟书和梁启超三位中,梁启超先生是最为重视教育的,不但重视教育对于国民改造的巨大作用,更亲力亲为,几十年如一日地重视家庭教育,创造了一个中国家庭教育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