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做起,修身养性,涵养德行,举止有度,此谓“修养”。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产物,而是人们在各自的成长环境里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一份待人处事的态度,刻在我们的骨子里,由内而外散发出来。
01
杨绛先生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世间百态,每个人的修养、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不乏谦逊有礼者,亦有市井无赖,他们给人的印象是直观的,片面来讲,他们个人就是当地最真实的名片。
网上“地域黑”这么多,大概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真的遇到过素质败坏的人吧,有时候,个人的修养一不小心就代表了一个整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急于打破某些外国媒体对中国人素质低报道的偏见,提高我们国民自身的道德修养。
这里,并不是要求群众有多么高洁的文人修养,而是“守礼”“理智”“助人”,有朴实真诚的品质,有和气善良的自觉。
修养,与一个人的外貌、衣着装束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光鲜亮丽的外表下也许是腐朽的灵魂,衣衫褴褛的背后可能是落难的君子,修养是一种内在美,是一个人的精神气韵。
最近,看到一类新闻,年轻人在外租房子,退租后,房东发现房间脏乱不堪、外卖盒到处都是,臭气熏天,令人苦恼。房东说,看他平时穿的像模像样,不料这么不讲卫生。
这种人的懒惰就是没有修养的体现,觉得这不过是租来的别人的房子,就随便糟蹋,没有社会公德,自私自利,又缺乏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力。
就像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修养是独立于外表的精神的存在,轻易判断一个人的内在,很草率、很傻。
修养,与一个人的学识有关系,但也有例外。
教育水平对于人们的修养肯定是有影响的,从未接受过教育的人和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之间,还是有一条鸿沟的,不谈他们对于教养的理解,生活环境的差异、周围人和事的影响就会使他们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习惯了市井粗话,也就性格火爆、出口成脏;习惯了书香校园,也就彬彬有礼、谈吐不俗。但这并不是金科玉律,凡事无绝对,“读书人”未必有修养。
今天,一则“高铁霸座”新闻上了热搜,一男子在高铁上强占女乘客座位,经乘务人员沟通,仍不肯归还座位。后续网友扒出来,该男子居然是一名博士,简直讽刺。
“读书人”打脸的这类新闻也不是第一次了,有些人就是学歪了,最基本的修养也没有,再高的学历也没用,反倒是“助纣为虐”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一个人的修养,是他一生的财富,从年少无知时悄悄萌芽,待走过人间喜怒哀乐,历尽沧桑,慢慢沉淀下来,却是难得的赤子之心。
一群人的修养,是社会的财富,很理想化的儒家世界,尽管难以实现,也还是可以朝着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目标前进。
在生命的旅程中孜孜以求的我们,也不正是在丰富自身的内涵与修养吗,这是一辈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