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在当当网优惠的时候买了这套书,因为在很多地方都看到推荐,买来之后,没有兴趣看,然后朋友问我借,我就想着看完借他,一看就觉得太有趣了,简直无法停下来。花了三天下班的时间读完了。发现现在手里有无数的书等着我看,我的阅读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像这个书以往是没那么快看完的。最近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速度有着明显的进步,每天可以看一百页左右,300来页的书,也就是3天就看完了,周末一整天都看的话,速度更快。整本书都是以写故事,在轻松讲故事讲实验的过程,把深奥的经济学浅显易懂的呈现在你我的眼前,引人入胜,迫切想再读更多的故事。
下面是书摘:
光看标题都很吸引人。
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还要危险!
电视把印度女性解救了出来?
马和汽车,谁的危害更大?
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
犯罪率高是因为电视看多了?
安全带有多安全?
等等,他们是以这些为研究课题,然后撰写的结论报告,往往以故事或者实验开头,引人入胜,往往结果以我们原以为的大相径庭。
人们总是盲目相信自己的预测能力,即便事实证明预测很离谱,也会很快忘记教训。这似乎是人性的一部分。
安德森·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在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执教心理学,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究个体的能力有多少是与生俱来的,又有多少是后天获得的。他的结论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天资”被严重地夸大了。“很多人认为,他们生来就受到某种限制,”他说,“但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没有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任何取得优秀成绩的人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时间、去追求,就能成功。”或者,换种说法,成绩突出的人——不论是球员、钢琴师、医生,还是计算机编程人员——几乎都是后天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没错,正如你的祖母谆谆教诲你的那样,熟能生巧。但这里所说的练习,并不是指不管自己喜不喜欢都盲目地锻炼。只有通过埃里克森所称的“刻意自觉的练习”,才能臻于精通的水准。这就意味着,刻板地弹100次C小调,或呆板地训练接球(纵使接得胳膊脱臼),也是远远不够的。刻意自觉的练习要具备三个关键要素:设定具体目标;立即获得反馈;既要专心提高技能,又要注重结果。
在某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人,并不一定是在小时候就显示出“极富天分”的那些人。这就意味着,个人选择未来发展之路时,应该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因为如果你不喜欢现在所做的事,那么你就不太可能特别努力地去做,所以也就不能做到最好。
如果说约翰.李斯特真的证明了什么的话,那么他所证明的结论就是“利他主义精神是否是人类的天性”这一问题,是一个不适当的问题。人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人就是人,刺激之下,人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人几乎总能收到影响或控制,进而变好或者变坏,只要你能找到恰当的方法。
正如经济学家贝齐.史蒂芬森所发现的那样,在高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女生更有可能入读大学,进而获得体面工作。
在观看大量电视节目(即便是适合家庭的毫无害处的节目)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从事犯罪活动的概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