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伟大的历史悲剧就如同暴风雨,面对压倒一切的力量,我们感到恐惧,但是却又是这种恐惧的力量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哈姆莱特在《哈姆莱特》这本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一场夹杂着爱恨情仇的宗教思想浓厚的暴风雨。这场暴风雨向我们倾倒出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但这位将故事情节穿插起来的主人公却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他本是娇嫩而高贵的皇室花朵,却在父亲的突然离世和母亲闪电般的结婚之后变得意气消沉、孤独无助了,同时他性格骨子里的小丑一齐涌出,奏响了一场悲剧。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有时候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比如在激怒中一剑刺死了躲在他妈妈幔帐后的波洛涅斯,但他装疯卖傻来躲避国王的迫害,修改信的内容等等,则表明他相当的机智。可就是这样一个理智很高却不幸地缺乏坚强意志的人,在复仇道路上变得软弱多虑,优柔寡断,忧郁厌世。
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交付给他复仇的责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灵里,他发誓要复仇,他是很诚挚的、深刻的爱他的父亲的,在他眼里,父亲就是天。把天一样的父亲害死,在他看来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他开始了漫长的复仇之路。之所以漫长,就是由于他性格决定的。这里哈姆莱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就预示了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莱特的复仇之路遥不可及,若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了一个不适宜胜任的人的身上,结果必然不尽如人意。
在我看来,《哈姆莱特》完全就是“哈姆莱特寻求真理所经历的复杂而矛盾的道路”。哈姆莱特性格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他狂热的追求真理。他认为在他心中像天一样的父亲被别人毒杀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父亲死后一个多月母亲再嫁,屈服于来自舒服的邪恶势力和自身的情欲就是母亲的罪过,是触犯了宗教条例,触犯了真理;他修改信的内容而让他以前的朋友被杀死是没有错误的,因为是其他两人先放弃了他们的同学之情,败给了权势;不在叔父做祷告时杀死他,即使这样就可以报仇,这也是真理,因为在清洗灵魂时被杀死会进入天堂……在种种的真理面前,他变得软弱多虑。他感叹“时代整个儿脱节了”,他明白他所处社会的现状,明白理想和现实的脱裂,他开始装疯,可是他是真的想要测测他的叔父是不是杀父真凶吗?并不是,天一样的父亲不会对他说假话的,这是哈姆莱特的真理,他是那么狂热的追求真理的人,是不会质疑真理的,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在他的叔父克劳伦斯、在现实面前他胆怯了,退缩了,软弱了,他无法直面恶魔一样的叔父。他拖延复仇,直到克劳伦斯送他到英国去,他之前那么目空一切的人竟然答应了,还说“我必须到英国去”,“必须”一词在这里足以体现他的软弱,因为哈姆莱特并没有一个必须去英国的理由,而他却有无数个就在丹麦的理由,比如他要留在这里为父报仇,比如这里有他爱的奥菲利娅,这里有他要守护的国家和百姓,所以去英国只是他逃避的一种方式,他承受不了来自外界的压力,所以他想逃避。如果这样就想报仇,那么,报仇之路真的就是遥遥无期。
正是他的这种软弱成就了他“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性格。思想和意志的分解,让他总在脑里指天誓日地说着决心复仇的誓言,可是且不说报仇这样的大事,就算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也不是说说就可以的。只有信誓旦旦的决心和义无反顾的行动才是完成复仇大事的方式。哈姆莱特在威登堡时他乐观,充满理想,他有他的追求,他勇敢,他不怕死,但由于他性格中养成的软弱和优柔寡断的本性让他在复仇道路上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一次次的拖延,他的精力全部耗在了做决定上。事实上,他也没做什么实质性的决定,但他却是真的错过了行动的机会。
试想这样的一个人做了君主,国家会变成怎样?诚然,现实中,君主的人选不会需要这样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多虑其实并不是一个不好的性格,相反,作为一国之君,多虑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体现,但这种性格放在哈姆莱特身上,只会成为他统治国家道路上的绊脚石,没有一个国家的民众希望自己君主的意志被思想主导而不是被行动主导。
就是这样一个无法胜任君主之位却仍要守护父亲的成就的男子,他软弱多虑,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在一次次不如意后开始犹豫厌世,他不喜欢他所处的社会,他说:“丹麦是一所监狱”,所以他不仅要给父亲报仇,还要消灭笼罩生活的罪恶,寻找社会中的正义,让丹麦不再是一座地狱,但他又被种种困难压的抬不起头。他开始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生存就要报仇,就要改善社会环境,毁灭就会愧对父亲。对于哈姆莱特来说,生活总是一成不变多好,那样处于安全状态下的他便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可以最大程度的追求自己的快乐而摆脱来自现实的压力,这样的一个哈姆莱特,在思想领域无穷的遨游中却一次次的失去复仇的机会,在每次的行动中给思想放飞的空间而淡于实际的行动,何以成君主?真正的君主不应该只是思想的巨人,更应该是行动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