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有学弟学妹跟我讲他们的困惑,最近发现话题最多的一类无外乎,“我想去学习弹吉他,我想学舞蹈,我想学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可是我已经是大学生了,除了专业课程,我还有实习、社团、社会实践等琐事要做,我怕我什么都来不及学了”……
于是,你知道的,一旦你心里有了“我怕我来不及”的念头,现实就真的会洒来一瓢冷水,浇灭你心底残存的那点憧憬的烛火。
“怕”是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恐惧心理,也是消极思想的外化。生活中,墨菲定律的屡试不爽,也许足以说明,这样的负面状态其实是不利于我们的成长的。
而普遍的大学生们,擎着一颗「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心,妄想着拼个海阔天空,与纷扰繁杂的世界稍微有点冲撞,不免难堪受挫。索性就把这热忱忱的梦想捂在怀里,任凭自己再怎么挣扎与纠结,也不轻易将它示人的。
因为怕来不及,更多时候,还是中规中矩的活着,按时上下课,参加集体活动,在自己的一方小圈子里自在的生活,倒也如鱼得水。倘若事实如此,又怎会有当代大学生甚至无数成年人,这般深重困顿的人生呢?
年轻的心脏,尚处在频繁跳动的阶段,谁能隐忍自己的平凡无为。所以,你懂了没?因为你的“怕”,而生出的一条无形的枷锁,捆住了你的手脚,受限的人何以高飞?
我在大三时在外地一家医院实习,举目无亲的城市里,一个人尝过生活的苦头。当时正好二十一岁的我,也曾满脑子五彩缤纷的少女梦,有点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那时候我就发觉自己是喜欢阅读的,且有较强的倾诉欲,但疲于奔命的科室生活,衍生出了我对自己深深的怀疑。张爱玲讲,出名要趁早,诸多名气颇高的作家早在少年时代已凭借傲人的文笔,跻身文坛前列。
而我,一个起点就被人甩开十几条街的大学生,我还要学好课业知识,按部就班的完成医院实习计划,我怕我来不及啊,我将来是要用这份专业谋生的。
我心里理想的船,就这样停靠在温柔港里,没了狂风骤雨的洗礼,它丢掉了风帆,不再航行。日复一日,日光侵蚀下的它,终于成了残骸一堆,锈迹斑驳,再无人问津。
直至实习进入尾声,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
某天下午,姑妈打来电话,告知我她在近期全国性考试中成绩不错,我趁机多问了几句。得知姑妈因为成绩第一,工作直接从家乡的三线小城被调入北京市,他们正打算举家北迁,而当时她已经四十一岁。
在检察院工作的姑妈,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外加照顾家人的生活,居然能沉潜自己,静心学习新知识。这真的令我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大学生自愧不如,况且,去到北京一切需从头开始,我在电话里问她,会不会怕自己来不及适应新环境,就被生活打败了。
听筒那头的她笑出了声,“来不及难道就不去做了吗?”。我顿时愕然,长久以来被自己搁浅的叫做理想的东西,忽然之间苏醒过来。
我开始加大阅读量,也开始写字,在我仅有的业余时间之内。那之后,带我的老师会在不经意间夸我是个有才情的女生,私信里来自陌生人的夸赞,我统统记在心里。一个曾经因为恐惧和自卑,把自我制成困兽的女孩,在异地他乡重拾梦想,面对赞美与冷漠,一一收藏。大概鲜有人能体味到,这其中,我支付了多大的勇气。
我不想写大量诱惑力溢出屏幕的文字,来炫耀自己在这条路上的鲜花和掌声,事实永远比童话残忍。但如果真要对此说些什么,我想借用梵高所说: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和毅力。
各位大学生,包括爱好文字的朋友也是一样,真的不要怕来不及,就去做吧。成功了是鼓励,失败了是经验,探索人生的路上,潮起潮落,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比起害怕来不及而故步自封,我更怕的是,你什么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