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的第一份实习,是做个人工智能?
这几天,一个学金融的朋友小Q在当地银行找到了实习,喜悦之情从对话框里溢出屏幕。
我刚打算上一波表情包,庆祝老友喜提新工作,她就给我发来了这样几条消息:
“我现在在银行上班,天天在线找不同。”
“就是别人在大堂用自助机器办卡,我在后台校对,看照片和身份证是不是一个人。”
“昨天晚上我加班,抬起头来,看显示屏里窜出来一张被手电筒照亮的脸。我当时吓得从椅子上直接飞了出去,太可怕了。”
不禁想起了那张曾风靡一时的搞笑图片:
说好的银行呢?说好的金融航母呢?怎么还得让实习航海员手动荡起双桨呢?
想想这个场面,夜黑风高的晚上,孤零零的少女在几平米的小房间里,揉揉眼睛紧盯屏幕。监控屏上闪现出一张阴森森的鬼脸,双方隔着摄像头大眼瞪着小眼……想想也是尴尬又渗人。
在小Q的想象中,在银行实习,怎么着也得数数钱,做做调研,分析分析数据,就是穿着制服,在自动柜员机旁给大爷大妈讲讲服务流程,也都是在她期望范围之内的。
但被要求化身人形AI,摇身一变成为银行自助一体机背后的女人,她哭笑不得地表示:“年轻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2020年的暑假就要到来,又一波新鲜可爱的金融实习生要流向职场,相信不少小朋友们都做好了心理准备:实习,就是跋山涉水来打杂。
而来到工作岗位后,我们会发现:
在光鲜亮丽的金融行业中实习,我们打的杂,比想象中更杂。
金融小伙伴们的真实的实习日常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金融行业实习的日常都是怎样的吧。
实习生嘛,琐碎的办公事务怎么能少的了我们呢?
“@猎萝卜:我在某投资机构认识了一位实习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给研究员买早餐和午餐,除此之外,他并没有被分配到其他任务。”
“@金融小百科:一般实习生会从事底稿整理、打印材料、记录会议纪要、数据处理、历史沿革梳理和琐碎的资料整理。“
“@啊禾:到银行实习三个月,除了抄合同、誊申请表、人肉校对,我还学会了如何高效使用打印机和复印机。嗯,受益匪浅。”
“@匿名:是这样的,我大三下学期就出来找实习了。因为没有什么工作经历,当时被录取时满心的感激。
真正开始实习时才发现,我的工作内容都是些琐事。不仅有平时的工作,就连打扫卫生、洗杯子,寄快递这样的活,我都要做。
名校出身,拿着两千多的工资,周末还要来搬砖。我真的很疑惑,为什么不招个正经的保洁阿姨呢?”
更主要的,是一些行业基层的工作。
“@金融小百科:行研实习生要做的事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做一些维护工作。比如说,通过编辑日报、周报这些,对整个行业的重要数据和新闻进行周期性的跟踪。
进阶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要做刚才提到的一些日常维护的工作之外,可能就要开始协助研究员去撰写研究报告。
最后是成熟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研究和分析处理的能力,你研究员会将给你一些自己没有经历或者完全覆盖的细分领域或者行业进行跟踪。”
“@匿名:到市场跑业务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此外,我也帮公司整理了许多的宣传资料。有时候我被排班到麦德龙超市去搞刷银行卡送礼品的活动。
有时候,我们跑遍了所有市场,一遍一遍推销我们的产品兴业通。”
“@ZYY:在熟悉理论之后,我跟着主任学习大堂营销技巧,解答客户疑惑。”
“@匿名:开始实习时,我在柜台后观摩学习前辈的工作,学习了些点钞,捆钞,珠算,五笔等操作技能。”
实习=打杂?打杂也很重要
看到这里,你小小的脑瓜里一定浮现出大大的问号:这跟我们几年的在校学习有什么关系?难道实习就意味着打杂吗?不少同学都在实习之后心生感慨,“我实习就是去打杂的。”白瞎了想干一番宏图伟业的雄心壮志。
但是现实确实就是,实习生只能做打杂的工作。
不论公司大小,岗位的Title和介绍如何高大上,绝大多数的实习生岗位,就意味着:拿最低的薪资,干最琐碎基层的活儿。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一来企业雇佣实习生的原因,就是简简单单,想要廉价劳动力,不会放心把核心业务交给随时离开的实习生去干;二来我们初来乍到,连行业的外围都没弄明白,两眼一抹黑,万一关键的项目出了什么差错,咱也赔不起不是?所以这样的设定,反过来也保护了手无寸铁的我们。
在这个既定的事实之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实习,坚持把仅剩的几个寒暑假贡献给伟大的搬砖事业呢?
答案是:打杂枯燥且枯燥,琐碎也琐碎,但它对我们来说多多少少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这是写进简历的最好素材。
如果向一千个大学生提问,你为什么选择在课余时间开始实习,那么大概会有九十九个人提到那个普世的理由:还能为啥?填简历呗。
大学时光溜得很快,往往在我们还没有察觉到的时候就余额不足了。而当我们被时间推上职场,一桩桩实习经历就成为了我们求职过程中最强的助攻。比起闹着玩儿的校园实践,面试官们的目光往往更多停留在我们所做过的实习。不论这份实习有多么“水”多么杂,公司金光闪闪的名字就是帮我们过关斩将的大招。
有实习经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不好意思,就是这样。
再者说,实习是认识行业的最佳途径,也是进入行业的宝贵机会。
当代大学生最缺的是什么?第一是钱,第二,大概就是经历了。
在课堂上,我们往脑袋里装了好几斤的理论知识,从书桌上站起来,好像又变回了啥也不知道的小懵懂。不能怪我们记性差,而是权威的理论解释不了纷繁变化的现实,读再多的道理,都不如亲身实地去溜一圈。
小品里不是说嘛,走两步,你走两步。
教科书和导师往往把行业描绘得蒸蒸日上,学校的报表里每门专业的就业率都超九奔10,要是我们就这么按部就班地信了那些礼貌性牛皮,那就业的那一天,就是内心小宇宙开始超音速崩塌的那一天。
而实习,就是一个探索改变的过程
实习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用最低的成本,去体验和试错。水便水罢,让我们旁观整个系统的运转。看看行业前辈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为什么事情奔波劳碌,又会面临怎样意想不到的压力。
顺利的情况下,我们能以实习生的身份获得珍贵的内推机会,运气好时更能留用转正;就是不顺利,不合适,不喜欢,也给我们排除了一个错误答案——此路不通,敬请绕行。剩下的一两年,我们也还来得及卷铺盖跑路。
至于实习工资,心态要好,聊胜于无。
最后,实习能锻炼我们强大的内心。
实习过程中,我们从一个学习的环境中,被直截了当地带到了职场。这一过程中,从社会身份的转变必然会带来的不适应,必然会受挫,会感到落差。会为职场截然不同的氛围环境感到陌生。
而这个转变和不适终将发生,不是现在,也会发生在未来。在实习时,我们往往接到的是最基础,更琐碎的任务,挑战性通常不强,就给我们留下时间去思考和审视。更先一步接受这样的改变,就能在今后真枪实弹的工作中更平稳从容。
早点做个满级大佬,总是不亏的。
如何利用好实习的机会,获得成长
既然实习如此重要,那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好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呢?
每一块砖,都是一次给你的考验
许多人总觉得,螺丝钉就是螺丝钉,老实呆在它的位置,马马虎虎交个差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
我有一个朋友,在会计师事务所做实习生。他这人,用一般人的话说,“轴得很”,及格就可以的任务,他总咬着牙去拼。当时周围同期的实习生结伴去吃饭,他忘我地一遍一遍校对发下来的表格。很多人劝他说没必要,那几个表都校过好几遍了,他仍不放心,腼腆摇摇头说,你们去吃吧,我最后再审一遍。
结果自然而然,没有留用机会的岗位给了他唯一的破格转正,总被剩在办公桌前落单的小伙子,被长久地留了下来。
其实搬砖没意义大家都知道,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个慢慢适应的过程,给我们一个试错的机会,毕竟不重要的内容,即便做错,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而且在老板眼里,是否愿意抛开疑惑,用心踏实搬好每一块砖,认真细致不出错,大概是他给我们实习生的最大考验吧。
“独行侠”,没有未来
在中国的校园里,更多的是讲堂授课+个人作业的形式,能够组团参与一个项目,得到团队合作经验的机会不多。而实习期间,即使是打杂,也不会让我们单枪匹马地去。这时,我们不要故步自封,多与同期的实习生,与前辈们沟通,不说别的,能融洽顺利地合作完成任务,就是一种沟通能力的提升。遇到友善和蔼的前辈,还能交流一下职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态度太重要了
同样是打杂搬砖,有些人打出了水平搬出了风采,简历上塞满了实习期间的成就;有些人打了个寂寞,只能在实习内容那一栏反复斟酌辞藻,掩盖其实庸庸碌碌的现实。
区别在于:在后者眼里,打杂就是孤立地完成每一件派发下来的小事;而前者在打杂时,会带着自我成长的目的去做事。他们接受实习=打杂的现实,并在琐碎的小事中汲取到营养。做PPT会学着如何把内容排得美观,发传单则自学专业以外的沟通技巧……这样的人,就算让他洗杯子,他也能洗成办公室最有人缘的清洁标兵。
这样的人往往能靠技能说话,往往能通过努力证明自己不能只做打杂的活,最终赢得参与项目的机会。
不得不服。
管好你自己
最好的方式是写实习日志。
不是上交学校的模式化报告,而是属于你自己的思考,收获和反思。打杂的同时,定时记录自己做了些什么,哪些方面做的不错,哪些方面有待改善,收获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提出问题,并在下一轮的周期中注意改正,一步步完善自己的工作表现。
这不仅能够让你在这份实习中表现更好,更是培养了“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帮助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更理性,更有规划地看待人生。
来都来了,就看远一些吧
另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以一个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实习这个事情。把杂活当成未来工作的预热,在打杂的同时,睁大眼睛观察,建立自己对行业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地基;张开嘴巴,多与行业的前辈和同事们沟通,搭起自己在所学领域的人际网;多跑多问,主动学习,现在学到的东西,最会在未来物超所值。
要是现实实在骨感,工作内容确实小Q那样令人摸不着头脑,
那么不如笑一笑,享受这份新奇的体验。
实习一线牵,珍惜这段缘,多向自己的同事们问声好,说不定职场还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