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王”坦克在二战末期的表现实可谓一代伟大的庸才。其45万个工时和35万帝国马克的身价,与其庞大的身姿甚为相洽;但与工时不足其1/6的IS-2相比,战绩上未免就有点令人黯然神伤,相比后起之秀IS-3,就更只有找豆腐撞死的份儿了。尽管如此,虎王还是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理想――只有无比庞大,笨重,昂贵的坦克,一如巨大的恐龙,才是真正的暴力象征。
尽管IS-3早已在指标上几乎全面超越了虎王坦克,但是苏联人心尤未足。硝烟甫歇,各个设计局又开始加班加点,为红色钢铁军团注入新的毁灭之血。一系列的坦克或者怪兽由此诞生。
尼古拉·沙什穆林的团队当时研制的,就是这群怪兽中的王者。结果是,在重量上,虽然没有实现传说中KV-5那100吨体重的宏愿,但也接近了虎王的体重――IS-7自重68吨。为了给恐龙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沙什穆林打起了邻居列宁格勒海军研究所的主意――最后他的决定是海军轻型舰艇使用的1050匹马力的柴油机。海军的56-SM型舰炮看起来也挺顺手,沙什穆林毫无顾忌地一起拿过来――那可是130mm口径的利器,单发炮弹重36.5KG,初速945米/秒。加上那颗远超时代的心脏,IS-7没有重蹈虎王的覆辙。其最大公路速度据称达到了59公里/小时。至此,IS-7的尖牙重甲,一时无两,足以傲视群伦。
战后苏联已经颇有余力,对新型武器的开发也不像战时那样追求生产效率而牺牲质量。故而沙什穆林可以像他们的德国同行一样使用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解决方式。为了无敌的防护性能,就要加重装甲,为了还能跑起来,就使用海军的发动机;为了无敌的火力,就使用舰炮当坦克炮――反正从IS-2时代苏联人就认识到无敌的火力比拘泥于火炮分类更重要,为了补偿大口径炮弹的重量,就使用自动装弹机。为了加强防空和反步兵火力,IS-7上干脆装上了不是空前但是绝后的8挺机枪――反正已经够重了,也不在乎几挺机枪的分量。德国人的解决思路极大地拓展了IS-7的性能潜力。当然也带来了类似的副作用――这就是IS-7悲剧性生涯的伏笔。
1948年的时候第一辆原型车已经开始测试,当然一开始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对于车组人员来说是十分令人不满意。内部空间太挤了,比IS-2那种狭小空间还要挤得多。炮弹也太沉,那么挤的情况下实在不好搬弄。机枪多得要溢出来,结果搞得所有的机枪弹药在战斗状态下都无法重装。悬挂装置没有走IS系列的老路,而是使用了液压扭杆和虎王一般的大负重轮,只不过,在最大速度的时候容易损坏。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IS-7还是天下无敌,其火力和装甲可以媲美20年后的M-60A1,在当时就是没有人能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其最大厚度300毫米的正面装甲,即便是IS-7自己也不行。没有其他国家的坦克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承受IS-7的正面攻击。火控在当时算一般的,但也不算太差。机动性能追上T-34。野地里跑起来也比兔子快。
但是-1949年,IS-7被勒令停止生产。样品保留,但生产线挪作它用。一代终极怪兽在正式诞生前的一瞬胎死腹中。没有经历硝烟,没有喷洒死亡,所有的样机只是静静地成为军事博物馆中的冰冷尸体。
如同德国人的暴力杰作虎王一样,IS-7太过沉重了。沉重也就意味着昂贵。不但是本身造价的昂贵,还有维护和使用上的昂贵。虎王的重量使得其使用上都受到了局限――承重70吨以下的桥梁都是无法通过的,基础设施较差的苏联对此更是敏感。此外,这些恐龙们的战绩都满可质疑。以虎王的45万工时的成本来说,相当于超过10辆的T34-85。在面对超过自己数量十倍的猎杀者的时候,虎王也只有被吞噬的命运。那么IS-7能禁得起财大气粗的北约家潘兴们和谢尔曼们的围攻吗?
最终苏联人选择转向了性能一般但非常廉价的T-54/55来保证数量优势――时光如流,重型坦克的时代就伴随着KV系列,虎王,鼠式和IS系列走进了历史终点站。主站坦克的身影即将出现在恐龙们的尸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