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到了,有人在街边烧纸。
烟熏火燎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个年轻女子路过,赶紧捂住嘴巴鼻子,迅速的走开了。眉头皱起来。
如果换做以前,我大概也会是这样一副嫌弃的心情,捏着鼻子赶紧走掉的。
心里大概还忍不住骂:愚蠢。
世间哪里来的鬼啊?
但是活到现在,我不会随便拿一句“愚蠢”就来评判那些“没道理”的事情了。
我觉得啊,自己就是个疑神疑鬼的无神论者。
我们那儿的鬼节不叫中元节,这个名字太高级了。有时候鬼节也不说,就直接说“七月半”。
农历七月初,家家户户照例烧了黄纸,神台上点起香。这是为祖先引路。到了七月十四这天,祖先就到家了。经过几天的路程,风尘仆仆。于是活人做好了一桌饭菜,犒劳一番祖先。
小时候见了大人神神叨叨的,我就很不耐烦。
我向他们科普:这世界是没有鬼的啊,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人死了就是各种元素散了,根本就不会还有个鬼身存在的。
可大人们也很不耐烦。但他们也没什么兴趣探讨什么。只是说,别胡说八道,小心祖宗不保佑你了,不要乱讲话,吃饭吃饭。
吃饭倒是皆大欢喜的事。
于是我草草的向神牌拜了拜,就可以开吃了。
小孩子进行祭拜祖先的仪式,多少有点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那是因为他还没有经历生离死别。
奶奶去世之后,我忽然对祭拜祖先的仪式产生了很不一样的感受。
以前拜神牌,就是为了能吃饭。现在我拜神牌的时候,奶奶生前的样子会忽然很清晰的显现在眼前。好像真的以某种神秘的方式跟我们处在同一空间。于是,我很郑重的双手合十,一边作揖,一边喃喃说道:奶奶,听到的话,记得保佑我一夜暴富啊!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鬼节”。
跟逝去的人保持某种联系,是人类内心共通的情感。
泰国的鬼节在每年六月中旬,除了祭拜祖先,还会祈祷谷物丰收。
日本有盂兰盆会。这是起源于佛教的节日,在飞鸟时代(中国隋唐时代)传入日本。又叫“灯笼节”,家家户户设置魂龛,点燃迎送魂火,祭奠祖先。
在西方的基督教国家,11月1日是万圣节。传统上,信徒要去教堂参加弥撒,缅怀圣人。现在万圣节有点像狂欢节了,无论孩子还是大人,晚上会戴着面具,化妆成妖魔鬼怪的样子,提着“南瓜灯”去参加聚会。
如果你看过电影《寻梦环游记》的人,一定会感叹:原来他们跟我们这么像!
电影讲的是墨西哥亡灵节的故事。在那一天,逝去的亲人会回来跟活人团聚,吃顿团圆饭。
墨西哥人也会在案台上点起香火。他们也会对着墙上的照片祭拜。鬼们回到人间时,也要过一座桥——如果人间没有人再给他祭拜,他就没有过这座桥的资格了。
墨西哥亡灵节来源于古印第安人的传统。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另外一些墨西哥土著文明,对待生死有相似的理解。
阿兹特克人认为,创造之神羽蛇要用冥界已死的人的骨头来创造新的生命,因此,骷髅不仅意味着死亡,同时也是新的生命的开始。
死亡是另一个生命的源头。这是一种对待生死非常乐观的态度。所以墨西哥人在悼念家人和朋友的时候,并不会过于悲伤,反而会有一种欢快的气氛。
记得电影里的节日场景吗?一群人在公园里聚餐,举办演唱会,和亲友爱人跳舞。亡灵也混在中间,玩的不亦乐乎。
也许是地球上最欢快祥和的鬼节。
我很喜欢普鲁斯特提到的那个凯尔特人的神话。
在古老的传说中,凯尔特人逝去的亲人的灵魂,会被禁锢在比较低等的生灵体内。或许是一头牲畜,或许是一颗大树,或许是别的什么动物身上。
灵魂看得见活着的人,不断向他们求救。假如一个人经过一颗大树时,从树叶哗哗的响动中认出了自己的亲人,那他就可以重新回到人间,和家人再一次生活在一起。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也写过亡者回到人间的情节。在马孔多镇,有些死人太孤独了,就会回到活着的地方,在院子里沉默的坐着叹气,整夜整夜的徘徊。
无论是电影、小说、习俗,还是神话,都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死去的人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并与活人产生某种神秘的联系。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个核心设定:冥界的骷髅们在一座迷宫般的空间里,继续生活着,直到人间再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记得他,那骷髅就会真正的化作一缕青烟,灰飞烟灭,消失在茫茫宇宙。
所以有那句台词:死亡不是离别,忘记才是。
肉身或许是单纯由元素组成的,但生命不是。生命不只是这样。否则,所有的爱,理想,善良,意识,美好,都将不再有意义了。
从物理空间消散掉的一些人和事,会在我们心中继续生活下去。正因为如此,生命才不会忽然之间凭空消失,不留痕迹。记忆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请不要随便遗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