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当长平之战进入拉锯时,赵国一位老妪数次上书给赵孝成王,极力反对她的儿子赵括作为主将代替防御秦国两年的老将廉颇,在《列女传》赵将阔母中赵母列述赵括不能把赏金与士兵一起分享,出战前仍然时时惦记着自己的私产,把战争当简单的儿戏,等迥然与其父赵奢的劣迹,最后见无法改变赵王的决定,只要求如果儿子有什么闪失,做娘的可以不被连坐等等!如此的言论先不管其记载是否存伪完全是事后诸葛亮,哪怕是信史,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大战当前为娘的对儿子的极度担心和对自己身后安危的一种保护!如果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把战争当儿戏,全部扣在一个失败过一次的年轻将领头上并无不妥,那让这种战争责任归咎于赵孝成王的换人失误就值得商榷了。看后世的霍去病,同样的年轻气盛,不可一世!而武帝却大胆启用,委以重任!只能说中国传统的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思想在此时又一次不合时宜的显灵了!
换赵括到底是否是赵王中了反间计,已无从考证,但事实是,两年的消耗,赵国在长平战役中,已经先支撑不住了!从地图上分析,处于防御态势的赵国看似更有利,战略焦点上党也离赵国更进,战略补给线不必像秦国那样拉的如此之长,打消耗战好像胜利天平更倾向于赵国,老将廉颇事实上也是如此规划的,坚守不出,誓把缩头乌龟做到底,秦国可以不请自来也完全可以不请自去!这样的论点也持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主流,于是赵孝成王的临阵换帅被人嘲笑和指责了上千年而不绝于耳!但两个国家的战争,并不取决于战略补给线的长短,更不取决于战略要地的一时远近.古今中外的战争更多的是在比拼经济实力!赵国在经历了赵孝成王爷爷(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一系列军事变革中一举成为六国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但其经济实力就算在六国之中也是不入流的!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无疑是中国从分封制跨入郡县制社会改革最彻底,生产关系调理的最顺的国家!虽然战略补给线稍长,但拥有巴蜀之地的便利,更可以把战略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前线,谁更耗不起,谁更需要孤注一掷,一目了然!如果坚持用廉颇,两年可以勉为支撑,再来个两年,三年呢?这不等同于温水青蛙的境遇么?或许奋力一拼,置之死地而后生,选一名有勇气的青年将军充分发挥赵军的骑兵优势尚存一线生机!而继续使用廉颇无疑于慢性自杀!到时四十万士兵不仅毁于一旦,而赵国的国力也将消耗殆尽!
呜呼,被嘲笑了两千多年的赵孝成王,难道真的只是一位昏庸之君么?与其说赵国败于临阵换将,还不如说赵国死于一种比其更先进的生产关系与制度!对他的盖棺定论,我看可以平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