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知敬天祈福活动大约有两年时光,当时在网上经过一番搜索了解后,心中便有所感触,想着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现场感受感受。今年能够有幸作为良心读书会代表参加敬天祈福,甚是欣慰!
谢天谢地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曾教授在讲解《易经》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天地便是阴阳的一对重要代表,更是首要代表。六十四卦以天地(乾坤)为始,传文也多以天地开篇,足见天地的重要性。敬天祈福活动将地点定为泰山天地广场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天地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我们脚踩大地、头顶星空,无时无刻不在跟天地对话。谢天谢地,其实就是要感恩天地的恩赐,感恩天带给我们的阳光空气雨露,感恩地带给我们的食物。可以说没有天地就没有我们人类,所以人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天地就是我们的根。所以,学天、敬天、事天、顺天,是我们一生不得不修习的功课。
天地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人生天地间,就应该效法天地,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经历了疫情你就更能明白在天地自然的强大力量下,人类的渺小与无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常常通过祈祷的方式来求得老天爷的保佑。
我认为敬天就是在跟天地交流,敬的不仅仅是天。因为要敬天,就得礼地。而且我认为跪拜磕头是跟天地交流最好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诚意的方式。敬天盛典中的六位敬献官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跪叩兴,足以体现他们的虔诚心以及对天地的无限敬重与敬畏。
不忘祖先
祖先是什么,是我们这一代的天,父母是离我们最近的根。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生不息,靠的是血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身体上都流淌着炎黄的血液。一代又一代其实就是传承,在这个过程中,祖先的作用不容忽视。
祖先在中国人心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清明时节、除夕夜祭祖无不体现中国人对祖先的敬重与怀念。在我老家,不论你是在城市居住,还是住在乡村,每逢清明,都得去坟地给祖先们上个香、磕个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祭祖氛围已经渐渐淡化了。在这种形势下,祭祖文化的回归就显得尤为重要。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的这句话说的就是祭祀,慎重处理亲人的后事,郑重地祭拜祖先,这样才能使社会风气归于敦厚。作为人,不能忘根,不能忘本,我觉得敬天祈福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呼吁这个。
不忘祖先的方法就是祭祀,只有在这种严肃庄重的仪式下,我们不敢乱想别的,心才能收回来放在祭祀这件事情上。因为人一旦有了祈愿,就想让它成真,心也就会特别真诚。祭祖这种场合,全家人参与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而不是只属于男性,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地方都不允许女性参与祭祖活动。
不论是祭祖,还是祭天,都是祭祀。祭祀存在的意义绝不是那种仪式,而是内心的那种东西,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敬畏圣贤
我们除了敬天敬地敬祖先,还应该敬圣贤。圣贤是那些有超凡智慧的,有着高尚品德与人格的一类人,他们通常最后都成了神明,被供奉在庙宇。我们熟知的圣贤非孔子,老子莫属。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认为伏羲、炎帝、黄帝也处于圣贤之列。
圣贤不仅教会了我们智慧,还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之道。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佛家讲的是人与心的相处之道,而这些相处之道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成长。圣贤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文化方面,而文化是什么,是一种功法,类似于化功大法。因为文化它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且是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当然也可以认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儒家人士。历代圣贤的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不会有当今这么和平的生活,正如评价孔子的那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也正因此,我们要敬畏圣贤,不仅要有敬重心,还要有畏惧感。心存敬畏,行才有所止。
我认为敬天祈福活动包含了上述的三点,而且不止这些,比如礼乐,汉服。参与此次盛典,给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庄严的仪式与华美的服装。
这种仪式,在此之前,我也只是在电视剧中看到过。现场的仪式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在现场,你会感受到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与钟鼓声、礼乐声、步伐同频共振的,你会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来完成整个仪式。就拿我个人而言,是钟意这种仪式的,当然,我也倾心于古代的结婚仪式。如今的结婚越来越西方化,仪式中少了那种中国味道。
其实服饰也是如此,如今,你可能经常会看见身着汉服的女子走在大街上,她们常常引来很高的回头率,其中一些人会觉得很好看,也有一些人会认为是奇装异服。可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这一类人,如果不是她们,我们不会知道汉服的华美与魅力,而且我认为她们才是复兴中华优秀文化的力行者。
敬天祈福盛典让传统文化穿越千年而照进现实,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或者说是复兴,其意义非凡!现阶段,敬天祈福或许不被大多数人知晓,但我相信,终有一天,它会广为人知,而且这一天,不会久远!
冉立旭,98年生,字存阳,号怀旭,自号畅心居士,观心道人。良心读书会会员、志愿者,公众号“立旭说文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