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吐奶?
吐奶一般是因为新生儿胃幽门狭窄,同时胃与食管结合部比较松弛,当胃强烈蠕动时,胃中的奶从食道返流,由口中吐出,形成吐奶。吐奶时,奶水强有力地从嘴巴吐出,甚至呈喷射状。吐奶量较多,多发生在喂奶后。宝宝的吐奶前会出现伸脖子或者张口等痛苦难受的表情。
吐奶在新生儿是正常现象,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基本上每天都要吐几次奶。
二、宝宝吐奶的原因:
1.婴儿身体的胃肠道还没有发育完成,这是属于生理性病因。
宝宝出生头几个月,大多数宝宝都有吐奶的经历,量多量少而已。这是由于小婴儿的贲门(食管通向胃的入口)还未发育完善,极易食物反流。如果只是少量吐奶,通常不会对宝宝有什么影响。只要宝宝体重增长正常,每天乐呵呵的,就不需要过度担心了。6个月以内这种症状是正常的。这与水平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紧张及喂养不当有关。改进喂养方法或者随年龄增长可自愈。这类吐奶现象一般是正常的,不会伤害到宝宝。随着宝宝的成长,消化系统的逐渐成熟,通常在1岁左右,这个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注意:
婴儿的胃部从正面来看是属于横躺着的状况,食物进入到婴儿的胃部之后,容易回流到食道里,这时候婴儿的身体出现晃动、打嗝等等的波动,婴儿就极有可能会出现吐奶的情况。在孩子有吐奶的症状出现之后,要记得保持孩子身体的平稳状态,不要再去晃动孩子了。
2.婴儿有肠胃方面的疾病导致孩子出现吐奶的问题,这是属于病理性的原因。
吐奶可能是全身性或胃肠道疾病时的一个症状。如果宝宝因为吐奶而导致体重急剧减轻,或者边吐边咳嗽,或是呕吐物呈现褐色或绿色,或呈喷射状吐了70—80厘米远,这些很有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兆。例如:食道发炎,建议家长赶紧带宝宝去医院就医。
3.其他原因-喂养不当、护理不当。
①喂奶前,宝宝哭闹或吃奶过急,极易吸入空气,当空气由胃内溢出时,将奶带出而呕吐。
②人工喂养的婴儿:
奶嘴孔过大以致奶汁流入太急,或孔过小吸食时间过长,以致吸入过多空气(奶嘴孔的大小以倒置奶瓶时奶慢慢滴出为宜,每瓶奶的喂食时间以不超过10~15分为原则);
奶粉冲泡的太烫或太冷;
奶粉稀释过分或奶粉品牌经常更换;
③进食过多。
④喂奶后,就将新生儿放平或过多翻动新生儿等。
⑤添加辅食后,强行喂食或不易接受新食物也可能出现吐奶的现象。
三、如何防止婴儿吐奶
1.宝妈需要注意喂养姿势
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妈妈抱着宝宝喂母乳时,要让宝宝的头部高一些,身子低一些,这样能减轻宝宝吐奶的症状。给宝宝喝奶粉时尽量不要让宝宝躺着喝,坐着或站着比较好。如果是躺喂,喂完后不要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侧卧一会儿,再改为仰卧。
2.选择最合适的奶嘴
给宝宝选择合适的奶嘴,使用奶嘴的宝宝,要注意奶嘴的大小,太小容易吸入空气;太大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两者都有可能引发吐奶。宝爸宝妈在喂奶的时候,注意使奶液充满奶嘴,防止吸入空气引起吐奶。
3.喂养前要让宝宝保持平静
不要在宝宝情绪激动时喂奶,需先安抚一下宝宝情绪后再喂;并且注意不要让宝宝吃的太急,如果奶胀、喷射出来,宝宝也会容易吐奶。
4.注意喂养时间和次数的调节
增加喂奶次数,减少每次的喂奶量,少量多餐喂奶。
喂奶时和喂奶后要避免晃动宝宝的身体。喂奶到一半时先帮宝宝排气后,再喂另外一半的奶水,于喂完时再帮宝宝排气。
不要长时间给宝宝喂奶,宝宝也可能会吸入空气或不利于肠胃消化,缩短喝奶时间,让宝宝慢慢的消化吸收,肠胃适应了就不会吐奶了。
喂奶后适当多抱一会儿宝宝,不要急于将他平放在婴儿床上,这样有助于减轻返流。
5.加强护理-按摩
平时可以给宝宝顺时针揉揉小肚子、做做按摩抚触排气操,这些有助于帮助宝宝排出胃部气体。预防溢奶。
6.喂奶后加强护理-体位疗法
最好让宝宝竖立20到30分钟,让他趴在你的肩上至少30分钟。
宝宝躺着时垫高身体约30-45度。
让宝宝右侧躺下,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胃部排空速度。
7.喂奶后加强护理-注意拍嗝
在给宝宝喂完奶后不要立刻改变抱姿,让宝宝打个嗝,这样不容易引起吐奶。孩子在3-4个月大之后,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贲门的收缩功能也已发育成熟,所以吐奶的次数也就会明显减少了。而在此之前,每次喂奶后我们最好还是要帮助孩子拍嗝。
宝宝喝完奶后,由于胃里下部是奶,上部是空气,会造成胃部压力,出现溢奶、吐奶现象。因此,应及时可抬高头部轻拍后背,帮宝宝拍打嗝,让气体排出来,减小了胃里的压力,就能减轻吐奶、溢奶情况。
拍嗝的正确姿势:
①竖抱式:
尽量把宝宝直立抱在肩膀上,以手部的力量将宝宝轻扣着,再用手掌(手掌弯成一个小山形)轻拍宝宝的上背,促使宝宝打嗝。为了方便宝宝呼吸,当宝宝面朝自己的时候,要注意身体不要捂住宝宝的口和鼻。
竖着抱起孩子后轻轻拍打后背5分钟以上,是帮助孩子拍嗝的基本方法。如果孩子还是不能打嗝的话,也可以试试用手掌按摩孩子的后背。
②坐怀式:
妈妈坐着,让宝宝朝着自己坐在大腿上,妈妈一只手托着宝宝的头,另一只手轻拍宝宝的上背部。为宝宝准备好小毛巾,防止吐奶。如果宝宝在拍打几次之后都没打嗝,应考虑先抚摸再拍打。宝宝坐着的时候,胃部入口是朝上的,因此打嗝也就比较容易了。
③俯卧式:
妈妈坐好,双腿合拢,将宝宝横放,让其侧趴在腿上,宝宝头部略朝下。妈妈以一只手扶住宝宝下半身,另一只手轻拍宝宝上背部即可。这个姿势比较适合较小的宝宝,为了防止宝宝滑落,要适当用力把宝宝身体固定在妈妈腿上。
注意:
新生儿没有吞入空气,就不要强迫新生儿打嗝儿,特别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刺激新生儿打嗝儿的动作不要太久,如果新生儿不容易打嗝儿也不要着急,几周以后父母就会了解新生儿的习惯并且非常熟练了。
四、吐奶后,应如何护理?
1.一旦呕吐物进入宝宝的气管会导致窒息,因此如果宝宝躺着时发生吐奶,可以把宝宝脸侧向一边;在让宝宝躺下时,最好将浴巾垫在宝宝身体下面并要保持上身抬高。
2.补充水分要在呕吐后30分钟进行,宝宝吐奶后,如果马上给他补充水分,可能会再次引起呕吐。因此,最好在吐后30分钟左右用勺先一点点地试着给宝宝喂些白水。
注意:
宝宝6个月之前,纯母乳喂养可以不用额外补充水。
3.吐奶后,每次喂奶数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改变喂养的方式和护理方式,在宝宝精神恢复过来,又想吃奶的时候,可以再给宝宝喂些奶。但每次喂奶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左右,不过喂奶次数可以增加。在宝宝持续呕吐期间,只能给宝宝喂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辅食。喂奶后注意帮宝宝采用拍嗝等护理方式,让气体排出。
4.观察宝宝的状态和情况,宝宝吐奶后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需要多加留意,判断吐奶的严重性,首先看宝宝吐是一口一口的吐,还是喷射状的吐奶。
①一口一口的吐,宝宝的膈肌发育不完善,胃容量小,吃奶后胃部胀大,括约肌也不足够把流出的食物回流,所以很容易溢奶,平时在日常护理中,可以注意预防和帮助宝宝排出胃部的气体。
②如果有以下症状,必须重视起来:
发烧、咳嗽。
食欲不振,多次拒绝喂食。
宝宝的体重增长一直不达标。
吐出黄绿色、咖啡色、红色等颜色的液体。
精神萎靡,只想睡觉或烦躁不安,无法入睡。
吐奶时发生呛咳、窒息(如剧烈咳嗽、面色紫绀等)。
吐奶非常剧烈(频率和吐奶量增加,甚至以喷射方式吐奶)。
宝宝吐奶频繁且伴有、肚子胀、或腹泻、腹痛、皮疹等症状。
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引起吐奶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不良或者胃肠道感染,可以口服益生菌,减少喂奶量。如果仍有频繁的呕吐,则可能是消化道感染,病毒感染可能性大,就要去看医生。
注意:
如:呕吐物,含有黄绿色胆汁,要考虑是否有肠阻塞。
含有血丝或咖啡色的东西,要考虑食道、胃或十二指肠出血。
餐后发生喷射式的呕吐,呕吐物不含黄绿色胆汁,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体重不增加甚至减轻,这时候要注意是否发生了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
剧烈呕吐也要考虑脑部病灶引起颅内高压。
如果碰到以上说明的症状,那就不要犹豫,及时到医院咨询专业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