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如何优化自己的时间成本?
案例一:
时间成本,对企业家是效率;对打工者是工资;对无聊者是自由。
案例二:
当初自学PS的时候,先是在网上找资源自学,后面感觉进度太慢了,果断花了399参加了一个网上学习的课程,里面有PS多年经验的高手,亲临指导,效率快了很多,多节省一天的时间就把学费换回来了。后来再有这种事情,也都是选择了付费模式,花出去的是金钱,节约的是可以换更多金钱的时间。免费的资源,感觉节约了金钱,花出去的时间成本会得不偿失。
案例三:
想象一个极端情况,你拿这2小时满世界找人希望把时间卖给他,结果都没人要,连主动加班公司也都不要你加。说明,你的额外时间,时间成本几乎为零。你恰恰要警醒自己了。更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如果公司求你加班,你不加,说我要生活,要陪孩子,要休息,这也挺好。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至少比2小时加班费更有价值。但是如果这2小时在路上,没用于生活,也没用于工作,也没用于认真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值钱,就是对生命的浪费了。
案例四:
我省下来的时间常常也没地方卖,换不成钱呀,你可以用来让自己更值钱。
案例五:
我是台灣人 男生要強迫從事軍事服務一年 一個月薪水2000rmb 平均每小時8元 但是我出去工作每小時25元 整整短缺17元,所以,越贵的人,越有动力逃兵役。越便宜的人,越会把兵役当就业。
119.如何用一句话,让员工不再把责任推给你?
核心句子:神句:你觉得呢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案例一:
李雷问:“你觉得怎么处理好呢?”,这时候,你可以回答:“你觉得呢?”这个“你觉得呢?”是一个神句。作为管理者,你要牢牢记住,对着镜子多练几遍。
他说:“老板,我想不出来,才找你的啊。”你说:“这样,你可以找几个人头脑风暴一下,一起再想想。我今天下午5:30有点时间。到时候,你拿几个方案,我们俩讨论一下。”
下午5:30,他带着5个方案来了。他讲完后问:“你觉得哪个方案好呢?”这时候,你要怎么回答?对了。你要说“你觉得呢?”
他说:“A不错。”你可以说:“A是不错,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这种情况?”他说:“有道理。那我觉得,D更好。”你可以说:“D也很好,可是如果竞争对手这样做,怎么应对?”
他说:“看来,还是C最好。”你说:“太棒了。就这么做。下周五你再来找我一次,我们看看效果如何。”这时,猴子收回了已经搭在你肩上的那只手,回到了你下属身上。
案例二:
还有一句神句:“元芳,你怎么看?”帮助下属成长,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让下属学会独立思考。
案例三:
对待小朋友提出的各种神问,三句式瞬间拉进彼此的关系,让小朋友成为你面前的"话唠",让你成为那个最受欢迎的倾听者。 你觉得呢? 然后呢? 还有呢?
案例四:
N年前负责销售,一名区域经理打电话:经理,客户原来说货到付一半款,可是货送来了客户说没钱,您看是把货留下,还是拉回去?我说:你是负责人,客户的具体情况你比我清楚,我说留下,将来要不回钱你说怪我;我说拉回来,客户丢了你说怪我。到底是该留下还是该拉回来,应该由你决定,而不是我。现在给下属规定:反映问题一定要带三个解决方案,并说出自己的选择及理由,否则就不要张嘴。我雇你来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挑毛病的。作为上级,关键是要忍住接“猴子”的冲动,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培养下属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日的收获是:每次讨论完,要约定下次沟通时间。这是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今后一定要在工作中运用这一条。
案例五:
我以前经常遇到下属把猴子扔给我的情况,刚开始的时候蛮得意的,还是自己厉害。越往后,不对了,小事情也都来找我,我忙的要死,他们竟然有空聊天。有一次,有个下属过来找我:“老板,这件事情处理不了了,没办法,你看该怎么办?”我回答他:“假如这是你家的事情,你该怎么做?先想想,然后再告诉我没办法”。他突然怔住了,一愣,说了一句:“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这一招屡试不爽。对待我6岁的孩子,他经常向我请教问题,我从来都没有直接回答他。每次我反问:“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答案?分享一下。”然后一点点把他的回答引到正确的答案上面,激发了他动脑的乐趣,有的时候竟然会和我讲道理。
案例六:
妈妈,为什么月亮那么大,星星那么小? 你觉得呢? blablabla 哇,太有意思啦! 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你觉得呢? 哈哈,育儿的必杀技啊
案例七:
终于理解n年前我的新加坡老板为什么特别喜欢用这句话来回应我们的提问或者求助了,一度还误解为他不愿担责任,性格扭捏,不直接。汗,原来用意在此啊。我也找到自己现在为何那么忙的原因了,每当下属来找我,我总会给出意见或解决思路,还自以为很支持下属,其实就是乱揽猴子到身上啊!谢谢润总,让我学会了这个神句,从现在开始就好好使用它。
120.能不能说一说第三个八小时的价值,可以改变人生?
你知道,为什么一个人一天工作8小时,而不是10小时,不是6小时吗?
整整200年前,也就是1817年,大家的工作时间是14~16个小时,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导致18岁的小伙子,22岁可能就会白头。这一年,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著名的“8小时工作,8小时自己支配,8小时休息”的口号,但是资本家都不接受。直到69年后,也就是1886年,美国35万工人忍无可忍举行大罢工,才终于换来了8小时工作制。
方法论:
第一、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
三八理论的最核心,是要从万千琐事、突发状况中,争取出一段每天不小于2~4个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很多事情,比如学习、写作、思考,只能在“不被打扰的时间”里完成。一段不被打扰的连续的2小时,价值远远超过8个15分钟。
第二,分清“交易、消费和投资”。
时间有三重特性:交易、消费和投资。你支付给你的老板每天8小时、每月172小时,他回报给你每月1万元钱,这是交易;你拿你好不容易找到的2~3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追韩剧、追日剧、追美剧、追抗日剧,这是消费;你拿这段时间来学习《刘润·5分钟商学院》,这就是投资。那我就不能看电视了吗?当然不是。但是,请用别的时间。别的时间在哪里?我不管。你可以用等电梯的时间?出租车上的时间?什么时间都行,但是要保证,这“不被打扰的时间”,只能用于投资。
第三、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突然某一天,你心血来潮,愧疚式地学习了2小时,甚至5小时,都是没用的。要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案例一:
巧了,我就是这么干的。我坐公司班车会提前半小时到公司,我用这个时间来读一本书,已经看完好几本了。下班之后的时间更是可以精确到几点几分。吃完晚饭休息的时候会放松一下看看得到其他文章。休息的差不多了,去健身大概健1到2个小时,回来视情况在八点半到九点左右,然后去练琴,练到十点半,听五分钟商学院,然后准备睡觉,大概在11点半。 另外因为这边人整个都是比较享受生活的,所以当我需要急着下班回屋的时候,他们都特别不理解,问我着急回去干嘛啊有多要紧的事儿,我也只有苦笑一下,因为解释他们也不会懂,不会明白。我只要做自己的,默默提高就好。
案例二:
曾有记者访问科比,“你为什么如此成功?”科比反问:你知道洛砂机每天早上4点钟的样子吗?”记者摇了摇头,科比回答:“我知道每天洛杉矶4点钟的样子。” 生活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放任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天都都顺其自然没有压力,那么将来面对无所作为的一生就不要无聊地抱怨自己运气太差。 前两天,我完成了自己的一项重大突破,人生第一次半程马拉松21.1公里,成绩2小时18分。在之前的人生一直不敢尝试,是因为从学校开始,从来没有跑完长跑的记录。但是,最近半年开始,我用第三个八小时一直在做准备,一直到17年4月16日,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半程马拉松。实现了心理和生理的重大突破。
案例三:
鲁迅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 爱因斯坦曾说:“人与人的差距产生于业余时间。” 白天求生存,晚上图发展。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都是善用时间,善用工具者。 八小时之外,你是选择玩游戏,看电视。还是去健身,运动。或者是读书,看得到专栏? 白天在公司,是制度和责任驱动你高效的度过这八小时,那么下班后的这八小时,怎么才能利用好? 首先: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确定一个目标。是想写本书?还是学门乐器?或者学新的知识? 其次: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可量化的指标,并且设置时间节点。比如,要写一本书,花三个月做搜集阅读相关文献;一个月确定主题及大纲:六个月完成所有章节;最后两个月校队精修。 最后:将指标体现在每天的to do list 上,并且严格执行。 这里要注意的是,必须是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并且注意循序渐进,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因为,下班八小时又变成了上班。 其次就是润总说的,最好找到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这时候效率最高。当然,也可以像吴军老师一样,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最后,还得劳逸结合,人不是机器,即便你励志要成为拿破仑,你也不能真的每天只睡四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