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1年初中毕业,此前初中和高中的学制都是两年。从我们这届开始,初中和高中的学制都变成了三年。
我不知道此前初中毕业能不能考中专,但我们这一届却是可以考的,印象中那一年似乎只能考取中师和幼师。后来才逐年增加了卫校、会校等等。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如果成绩好,早点考上中专早点工作是最好的选择。一来上了中专等于吃上了商品粮捧上了铁饭碗成了公家人;二来上了师范不但学费书本费全免,每个月公家还给每个学生补贴18.5元,家里基本上不要负担什么;三来可以早早地参加工作挣工资帮助家里。
记得填报志愿时,我们班五十名学生几乎三分之二都报了师范和幼师。
这些年高考中考全社会重视,对于有考生的家庭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必须全家总动员才行。
我们那时中考家长都不管,学校提前联系好住的地方,盘个大炉子,放上一口大锅,临时灶就搭建好了。灶上每天供应菜和稀饭,主食则是考生自己从家里带好。
我们村离县城的考点二十里地,大部分同学骑自行车去,铺盖就捆在自行车后座上。没有自行车的就自己背着铺盖背着馍走着去。
我们住的地方是考点附近小学的几个教室。先把一块塑料布铺在地上防潮,然后把褥子铺子塑料布上,再把床单铺在褥子上,这“床”就铺好了。二十多个女生挤在一个教室里,热闹而又拥挤。
这样的吃住条件今天看来是太简陋了,但当时我们大都觉得挺享福的。
每顿都吃从家里带的白蒸馍或者白面烙饼,每顿饭还有热菜热汤,这不是神仙过得日子吗?
至于住宿就更不是问题了,大家叽叽喳喳地吵闹归吵闹,到点了老师在门外喊几声,就都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至于考试,认真做题,把会做的都做对就是了,不会做的也没办法不是?
对了,我们中考时的一个小插曲是不可不提的。
我们班有位男同学小时候定了娃娃亲,那娃娃亲对象到考点闹着不让那位男同学参考,说是怕男方考上中专就和她退婚。
闹也只能在考点外闹,她进不了考点的校门。
后来,我那男同学没有考上中专也退婚了。男同学说,他怕了娃娃亲对象的泼妇劲儿。
幸运的是,那一年我考上了师范,我的闺蜜春儿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班主任让我们给三个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送录取通知书。
我们没去过那几个村子,班主任说:“鼻子底线长着嘴呢,你们走着问着就行了。”
于是,我们俩一路走一路问一路送通知书。
午饭后出发,走了一下午我们走到了东卫村一个女同学萍萍家,她们一家留我们吃了晚饭并住了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我们就出发,过了中午才走到张家院村一个男同学的家里,我们再次用通知书换了一顿午饭。
午饭后,我们赶紧赶路,天黑前赶到了最远的集贤村,给我的好朋友改改送通知书。
好朋友见面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在改改家住了两天,还跟着她上地摘甜瓜摘菜。
如今想想,两个小姑娘走了二十多里地送了三份录取通知书,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那时候就是这样,家长放心老师也放心,而我们也确实完成了任务并且毫发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