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次找朋友聊天的时候,我问他:“最近有没说过让你在意的谎?”
“最在意的谎啊,‘我爱你’啊。”他说完这句话后,我想到他那吊儿郎当的样子,随即回他:“你快滚吧,玩你的游戏去。”
“我讲得是事实啊。我说的‘我爱你’不是对你说的。是那些女生找我聊天的时候,我为了不想理她们,就铺垫一堆,最后说句‘我爱你’搞暧昧来结束聊天。”
如果没有这句解释的话,我还真以为他在敷衍我。
不知道是我思维太落后,还是朋友“搞暧昧”的功力太高,
但我实在是搞不懂,原来“我爱你”,还能用来拒绝人。
我耐不住心里的疑问,问他:“你是怎么铺垫,怎么做到的啊。如果我对别人说,别人肯定会误会的。”然后我就一直盯着手机屏幕,满怀期待地等待屏幕另一头告诉我那不可思议的答案。
然而就像老师给不了你关于人生的答案,朋友仅仅回我:
“无法总结,天生擅长这样。”
有那么一会儿,我失落的像个没能吃到棒棒糖的小孩。
但也就那么一会儿后,我便明白了,朋友没有在敷衍我,我也没必要让朋友告诉我那在我看来“不可能”的答案。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那个答案。
二
很多时候我觉得,不擅长用言语去表达、传达情感的人,会很吃亏。
我就是一个不太擅长用嘴巴,或者说不擅长用言语表达的一个人。说好听点是“内向”,但要是说的难听些,就是“嘴笨”了。
上学期临近结束的时候,我计划着暑假一个人去日本旅游。于是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妈,想着征求他们的同意。
“你一个人去我们不放心,太危险了。”
“哎”,我叹气道,“我都21岁的人了,可以照顾自己的。”我以为,我只要搬出“我是个成年人了”这样的杀手锏,爸妈就会把我当作一个成年人来看待,就会同意我只身去旅游。
“你不都已经去过日本了吗,再说你一个人去有什么意思,找个人陪你去。”我爸用严肃的大嗓门反驳,那是他只要一对别人说教,就会下意识用到的语气。
我没有继续反驳他,只是苦苦沉闷。我知道,我在父母心里,离成年,还有一段距离。
这么看来,好像是没戏了。
但我是个只要有了计划,就不会轻易放弃的人。所以,直到成功搭上香港快运那班前往日本的航班前,我都一直在为自己的旅游计划“战斗”。
而为什么我会用“战斗”一词,是因为每次在我试着去跟父母解释,去争取机会的时候,场面一度都非常激烈,像是一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战争。
其实我本意并不是如此,
只是脑袋里想的,说出来后,却变味了。
这也一度让我怀疑过去自己,或者大部分人与父母有争吵的时候,是不是,本意也不是如此。
只是不善于用言语表达。
尽管“战争”的最后,我还是说服了父母。
但现在发现,其实不单单是自己的表达方式的问题,还有身为一个成年人对自己的信心,与父母对你能力的信任,很难可以划上等号。
而想要把等号上的问号给去掉,心平气和地沟通是一种方式。一些成年,或是成熟的思想与决定,也是一种途径。
当然,不要刻意的去装作很成年,而是要真正的变成一个成年人。
要不然,只会应了那句老话,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三
最近看完一本书——《红手指》。
书中主角为了包庇犯下罪行的未成年的儿子,不让家庭被别人在背后议论,做出了一个很邪恶,可怕的举动。而主角家里年迈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不忍心看着儿子就这么走上歪路,为了阻止他,年迈的老母亲便做出了惊人的决定。
老母亲从那开始,便时不时地做出一些让人看上去隐蔽,却又不难以发现的行为。直到主角真正得知真相。
上面便是小说梗概,但有很多细节不能细说,毕竟是一部很优秀的悬疑小说。
想说的是,书中年迈的老母亲在阻止儿子的时候,并没有特意去告诉他,而是打算通过行为去告知儿子。而这些行为,就是老母亲对儿子情感的表达与传递。她想传递给儿子的,绝不仅仅只是“痴呆”,而是对他的爱和期待。
当然,主角对孩子的包庇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对孩子的爱,只是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太过错误和欠缺熟虑。
最后
文章开头我说过,其实那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有
——那就是没有答案。
是的,我没有在耍流氓,那个问题我觉得是没有答案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的经历不可能完全一样。在对待事物和感情上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像谁谁谁一样,用别人看来是好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因为我们也许不擅长。
但总会有一个自己擅长表达的方式。
画画,文字,影像,行为等等,总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没人规定“说”才是表达。
尽情地去选择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但是,请别放弃表达。
因为要是放弃了,这世上太多的东西,可就真的没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