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最怕听父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可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又会经常把这句话送给孩子,“宝贝,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为了孩子好,我们会禁止他做“危险”的事,走路不能跑,不能在沙发上跳。
为了孩子好,我们会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喂他吃饭,帮他穿衣服,替他完成幼儿园的手工作业。
还是为了孩子好,我们会精心设计他的未来,给他报早教班,买学区房,送他去最好的学校,连他的朋友、就读的专业都要筛选一番。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越是为了孩子好,越容易起到反效果。不仅会破坏孩子的自信、独立能力和取得成功的可能,还会疏远孩子和我们的关系,引起他的反感,甚至反抗。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会委屈地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不能理解我们的苦心呢?”
01 好的初心,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
孩子不能理解我们,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为他好,而是纯粹的焦虑而已。
就像很多妈妈一看到朋友、邻居都在给孩子报早教班、幼小衔接班,就会不假思索地加入大流,也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班。
看似是为孩子付出,却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更没有在孩子不感兴趣、遇到困难时给他理解和支持。恐怕到时你只会说,“你不好好学,对得起我给你交的学费吗?”
这种付出不是爱,只是不知道怎样处理焦虑而已。
虽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焦虑,但焦虑的程度和应对的方法却是因人而异的。
如果你已经把焦虑当成了习惯,总是处在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下,并且不停地唠叨,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按你说的去做,那么你就是在通过控制孩子,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感,让自己舒服一点。
02 人越焦虑,越想要控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焦虑源于未知和不可控。而人越是焦虑,就越想要控制点什么。
比如孩子专注力差,很多家长会通过批评孩子来释放和缓解自己的不安,“你怎么这么坐不住啊,看看隔壁的豆豆,看起书来半个小时都不动的,怎么就你坐不住呢?”
除了批评和唠叨,我们应对焦虑的另一种做法,就是采取行动,干点什么。
比如孩子病了,哪怕只是单纯的感冒发烧,很多老人也会坚持带孩子去医院,他们会说,“检查一下我好放心。”假如不去医院,只是在家护理孩子,他们会非常难受,无法和焦虑的感觉相处。
电视剧《小欢喜》里,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和儿子方一凡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她对儿子说,“高考是你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你打赢了,终身受益;打不赢,你一生遗憾。”
方一凡觉得妈妈太夸张了,他的人生明明才刚开始,怎么就终身遗憾了。
可妈妈不这么认为,她不断向儿子强调,我们家没有任何背景,想要改变人生,只有高考这一条路。
谈话的最后,童文洁还说了一句,不管如何,“你先考上个大学,给妈吃个定心丸好不好?”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童文洁要求儿子努力学习,拿大学文凭,并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她是因为过度焦虑,所以不断地把压力转嫁给孩子。
如果真心为孩子好,就该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支持而不是放大焦虑和压力。让孩子知道只要肯努力,不管高考是否成功,你都可以过上好的人生。
正如心理学家德雷克斯所言,“如果你怀疑自己应对生活的能力,那么你也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你对自己越有信心,也就越相信孩子的内在同样拥有应对生活的力量和方法。”
我们应该向孩子展示的是信心和面对问题的勇气,而不是什么都不做,无助地陷在焦虑里。
03 两个方法,有效化解你的焦虑
我们常说,家长改变了,孩子也会跟着改变。所以下面,小样妈就来分享2个化解焦虑的方法。
相信当你能够驾驭自己的焦虑后,孩子也会把他的能量都用在成长上,不再成为你情绪的牺牲品。
前面提到过,焦虑源于未知和不可控。因此海蓝博士提出,想要化解焦虑,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把不可控的部分变成可控的部分,提前做好准备。
具体来说,我们要做2件事。
第一件事,设想一下可能或者最坏的结果。
第二件事,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闺蜜找我,说带儿子去上了一节乐高的体验课,老师说孩子的精细动作和专注力都不行,会影响上小学,建议报班加强一下。
听老师这么一说,闺蜜特别焦虑,虽然学费不便宜,要两万左右,但她还是觉得不能耽误孩子,万一以后上学真跟不上了怎么办。因为知道我在这方面比较专业,所以想听听我的意见。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平时觉得孩子各方面都挺好的,可一到培训班、早教班,和其他孩子一比,自己的孩子就哪儿哪儿都不如人,怎么会不焦虑呢?
可是焦虑不等于病急乱投医。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没有了解过他的想法,更没有静下来问问自己,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凭机构老师的几句话就送孩子去上课,这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有害的。
越是感到焦虑的时候,越不适合做决定。我们要先冷静一下,完成上面提到的两件事。
拿闺蜜的例子来说,第一件事,设想一下最坏的结果:如果不上这个乐高班,孩子的精细动作和专注力一定会变得非常糟糕,导致上学后跟不上,成绩很差吗?
还真不一定。我们先结合平时的观察,想一想孩子的情况是不是真像老师说的那么差。
据闺蜜回忆,她儿子读绘本的时候,确实比较坐不住,但玩磁力片的时候还是很专心的,一个人能玩很久。至于精细动作,虽然儿子还不太会扣扣子,拉拉链,但是筷子拿得不错。
可见,孩子的表现并没有老师说的那么糟糕。
其次,虽说乐高班能训练到精细动作和专注力,但要不要报班,还得问问孩子本人。如果他有兴趣,想学一点高阶的技能,报班当然是可以的。
但如果孩子本身不那么喜欢乐高,或者他更喜欢和爸爸妈妈,而不是老师一起玩,那么就算勉强他去上课,效果也不会好。
更何况,提高精细动作和专注力的途径有很多,挑孩子感兴趣的进行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不是非报班不可。
接着来看第二件事,寻找解决的方法。
闺蜜的例子里,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孩子的精细动作和专注力,或者更进一步,为小学打基础。
现在网络资讯这么发达,我们通过上网搜索、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其实很容易了解上面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比如想提高精细动作,可以让孩子使用各种工具,包括勺子、夹子、滴灌、筷子,用鞋带穿洞,搭积木、乐高,画画,捏橡皮泥等。
专注力也有很多训练方法,最简单的就是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不去打扰他。玩拼图、迷宫、找东西游戏,用勺子运乒乓球,两腿夹着枕头走路,也都可以达到训练的效果。
只要有心,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方法总会比问题多。
曾经有朋友问我,“你说不能提前教孩子小学的内容,那要是小样以后上学跟不上怎么办?”
我回答他,“跟不上,我就陪他一起补课,补到跟上为止。”
其实我小时候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二年级时,我转过一次学。
因为转学后的学校进度比原来快了将近两个学期。不仅很多生字我没学过,数学也是一下从加减跳到乘除。这让成绩一直在95分以上的我,第一次考了70多分,几乎在班上垫底。
虽然很受打击,但幸好有爸爸给我补课。经过一个学期的熬夜努力,期末的时候,我竟然考了班上唯一一个双百分,让爸爸既惊喜,又安慰。
这次经历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努力不会辜负,付出终有回报。
我知道还是会有家长担心,要是补了课,还是考不到100分,怎么办呢?
我想说,即使没有从70分提高到100分,也一定能提高到80分,85分。对一个孩子来说,只要有进步,就是有希望的。
不管是育儿问题,还是孩子的学习,我们都要学会放下焦虑。与其每天活在紧张不安中,把焦虑传染给孩子,不如把担心的事一件件写出来,看看有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可怕。
不要为了缓解我们的焦虑,而逼孩子做这做那,还总是把“我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那样的话,孩子真的不会领情的。
我是小样妈,曾经的复旦学霸,现在的4岁男孩妈妈。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转发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