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生活中,无论老少贵贱,人人都想追求幸福。享受幸福的想常保幸福,自己感觉不幸福的人艳羡别人的幸福,想追求幸福。
有的人出身境遇好,福禄常伴;作为芸芸大众、随波逐流的普通人,境遇一般,但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小确幸”。“小确幸”源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其中一篇叫“小确幸”,就是说生活中“微小但确切的幸福”。哪些是“小确幸”呢?很多事物都可以,只是你有用心去体会就成。比如说,你享受一顿美食,补了一个美容觉,和孩子眉飞色舞分享一段逸闻趣事,自己读书与古人神交会心一笑,等等。用心理学上“FLOW”解释:当我们进入一个专心致志,活在当下,浑然忘我的状态才会感受最真切和细微的幸福。“小确幸”是生活中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瞬间且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
很显然,追求幸福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但是,幸福的感觉无论任何时候都是对你最合适的吗?也就是说,幸福总是对你是好的吗?幸福感越多越好吗?一般人的直觉:那还用说嘛,谁不希望幸福?永远幸福该有多好。根据爱瑞丝.毛斯和玛雅.塔米尔(Iris Mauss and Maya Tamir)的科学研究,她们发现过度关注幸福有时候对人有不利的一面。
第一,沉湎于太多的幸福感中让你缺乏创造力,同时导致不安全。
一般人认为,人们处于幸福的状态有利于人们开启心智、促进创造性的思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疑难问题。这是在经历中等程度水平的幸福感的时候。
根据Mark Alan Davis 2008年关于情绪和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当人们经历巨大而强烈的幸福感的时候,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阻碍。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当人们被幸福感淹没的时候,内心的创造力好像没了。一个热恋中的姑娘、小伙子,在恋人面前好像脑袋转不过弯来,有时变成了白痴。生活经验中“得意忘形”,就是说处于一帆风顺的时候,心理感觉良好的时候,是比较容易跌跤的。就是由于太多的幸福感,太多的正面情绪,太少的负面情绪,让人们对于面前的挑战和困难缺少了应变能力。
有时,过多的幸福感还能对人们导致心理伤害。当人们经历过多幸福感的时候,人们会自我感觉良好,夸大自己的能力,更趋向于去探索新事物而更愿意去冒风险。这时人们的心态往往会忽视周围一些显而易见的警示信号,变得刚愎自用,即使有现象表明不太可能取得成功也愿意采取更冒险的方式。包括幸福狂欢派对上的饮酒过度,幸福感之后放纵自己大吃大喝等。
在1993年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Howard Friedman 和他的同事发现,被老师和家长一直爱宠的学生在成年阶段,会有更大的道德风险;因为他们太顺了,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事情时,行为上会愿意更多地冒大的风险。因为他们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容易自命不凡;以前较少遭受到挫败,没有机会去学会和体验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做出次优选择。要不是一下子跌个大跤,要不就是冒险成功。
这些研究和现象指向一个结论:适度的幸福感可能是最好的,幸福感对于人们来说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第二,表现幸福感并不是什么境况下都适用。
适度的幸福感适用于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场合。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恶、欲,每种情绪都有它的功能和适用环境。比如愤怒,能够让我们动员身体的能量去克服障碍;惧怕,能够给我们示警威胁临近,让我们身体机能启动战或逃机制(fight or flight mechanism);悲伤,让我们体会损失;等等。这些情绪能够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适应特殊环境的需要。
适度的幸福感,有利于让我们追求和达到重要目标,激励我们与他人合作。一旦我们的目标达到之后,会体验到幸福感觉,反而会让我们减少竞争能力。Maya Tamir 的研究发现,处在幸福感觉中的人,在玩竞争取胜类计算机游戏中的表现,要明显差于处于愤怒情绪状态下的比赛者的表现。这可能是因为幸福的感觉,因此对现状感到满足,因此就缺乏了竞争改变现状的动力。缺乏进取心,没有一点适度的野心,会让你停止努力前进的步伐。对于现状不满的沮丧,压力,有时可能变成激励你奋发向上的动力。
有的时候,下属或者同僚在工作中搞砸了,你该发火的时候,你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愤怒,他们就会得寸进尺。
第三,并不是所有的类型的幸福方式都对你是好的。
幸福有很多类型:有些幸福感让我们充满能量,有些让我们消减斗志;一些幸福感让我们与人亲近,有些则让我们变得大方。
但是自豪或者骄傲,一种由于成就或者在社会阶层中的上升而导致的幸福感觉,就不一定是好事。自豪或者骄傲,有时是好事,比如在奥运会赢得奖牌或者工作中得到升级。但是对自己过分的自豪或者骄傲,往往会让我们更多滴关注我们自己的能力或者付出的努力,这个时候很难与我们周围的人产生共鸣(empathize, 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过分地自豪或者骄傲,过分看重自己,就会影响与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交流,从而难以融入团队。
太过于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忽略别人的感受。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自恋的领导人刚愎自用,武大郎开店,最后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走向失败。
第四,追求幸福的过程可能让你不幸福。
绝大多数人都想要得到幸福,人生的旅程也是处在追求幸福的过程当中。
但是往往在现实中经常见的例子是,越是对于幸福刻意孜孜以求者,越是难以得到幸福。这在现实中,往往是由于人们越是刻意追求幸福,往往越是有可能给幸福设置一个更高的标准,当这个刻意设置的标准不能达到的时候,他们就会失望。这是求福但得不到福气的眷顾。
为什么 完美主义者不幸福?不仅是因为他们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而且他们把达到目标作为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没有达到目标,即使过程再精彩,他们也认为不完美。而一旦达到目标之后,他们又会发现还有更高的目标在前面,永无止境。完美主义者,也就永无满足。
实际上,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完美绝对是一个相对的人为设置的标准。人生是曲折跌宕的,在追求自己成就的同时,达到目标的路径有多条。完美主义者往往太聚焦于目标的成败得失,而忽略了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美丽。他们也不愿意接受次优选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不会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接受次优的可能结果。
这种对待自己太过苛刻的人生态度,去追求人生幸福,是不可能让人生时不时来点幸福的惊喜的。“小确幸”更是让他们无动于衷,他们的目光紧紧盯着幸福的结果。这种人生态度,是不太会感受到和享受人生幸福的。
因此,幸福并不是意味着你所有的个人需要都得到满足,你也不总是对生活处于满足的状态和总是感觉到快乐,你也不是从来没有体会到负面情绪,也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幸福的描述(one size fits all)。世界上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对于幸福的诠释。
在中国汉字“福”的拆字解释中,也存在着幸福并不是越多越好的意思。福可以拆为一个“示”字偏旁,代表祭坛,向天祈祷的意思;另外一边可以拆为“一口田”,是存有古代传统文化智慧中有一口田就是福气的意思。古人认为,人能够向天祈祷,能够家庭保有一口田,家庭能够有口粮,就是有福气。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中,幸福是要适度的。有福气的人,是要学会惜福的。
那么,怎么去发现健康适度的幸福呢?
还是从四个方面:首先,要认识到适度幸福即可,顺其自然,知足常乐;其次,秀幸福有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必须留意不同的境遇;再其次,重要的是要达到一种情绪的平衡,七情六欲都是自然,随遇而安才能让我们体验到更为现实的幸福,风雨过后的彩虹更美丽;最后,要懂得惜福,过分以追求幸福为最终目的可能会自挫锐气,我们要学会接纳一个不完美的、真我的真性情。
健康适度的幸福,也许就在“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努力工作中,也许就在“悲天命悯人心”的生活轨迹中。在不经意间,如影随形,一不小心,给你一个惊喜!
真正的幸福,刻意求之而不得,大概就在你善待别人,善待自己的人生旅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