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心的学生希望自己专心,眼睛盯着先生,竖起耳朵,为扮演出专心的样子最终筋疲力尽,以至到了什么也听不见的程度。 By 萨特
会不会你也觉得萨特的这句名言简直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反正我是经常这样走神的。
如果你也是,我将推荐一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作者是欧文·戈夫曼,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创始人。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这样一个共识:世界是一个舞台,而人生就是这舞台上的一出戏。但是尽管哲学家、文学家乃至众人都有这种意识,但是社会学界却没有一个解释模型。直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符号互动论的提出。
【几个概念】
在人际互动中,个人把他人行为看作是一种符号,根据对符号意义的理解作出相应的反应。社会互动以运用符号和解释符号为中介,因此是“符号互动论”。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戈夫曼借用戏剧的观点,提出“拟剧论”。分析了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的镜像展现——个体通过“表演”来展现一种符号,投射出特定的“情境定义”,管理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因此“拟剧论”又被称为印象管理。)
符号是被人赋予意义的形象或标志。在戈夫曼的理论中,符号被分为“给予的”(give)和“表露的”(give off),前者是语言的,容易控制的;后者是非词语的,涉及更具场合性的传达,不那么容易控制的,它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蓄意谋划的。
个体的互动区域可以分为呈现表演的前台和准备常规程序的后台,与此对应的还有隔离其外的区域外空间。
强行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
寝室里,有人倾向于把微信的消息通知给打开(前提是室友都在放松,所以你不会被打),期待在室友心目中投射出一种我很忙很受欢迎人际关系很好的形象。这就是印象管理。
在这里,寝室就是一个区域前台;当你爬进被窝,关闭通知,和别人聊微信时,被窝就变成了后台。而相对于隔壁寝室而言,它们就是区域外。
强行插入一个例子:
两个曾经撕得很厉害得两个人,最后竟然在票圈里秀起了“恩爱”。也许这并不是她们真心的交好,只是表明自己是一个宽容大度人缘好的人。(这也是让我一直费解的“女性”友谊)
【一些方式】
既然个体是可以把行动转化为戏剧的各种技术,达成戏剧实现的。那么又有哪些印象管理的方式呢?戈夫曼对此提出了三种方法。
理想化表演。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时,要倾向于迎合并体现那些在社会中得到正式承认的价值,从人性化自我转变为一个社会化的自我。
再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
一些女大学生故意在与其约会的小伙子面前降低她们的智力、技能和自主性,在比赛结束之际放弃获胜的机会。
通过这一切,男性天生的优越感得到显示,女性的软弱角色得到证实。
误传性表演。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为了在与他人互动期间呈现理想化状态,表演者会传达与社会事实不相符的虚假印象。
来举个恰当的例子:
某次考试后,我英语考了班里最高分,但是我会说都是猜的或者是天赋,而不会说我每天夜里复习至深夜。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我运气好或者是天才的印象。
神秘化表演。限制接触,保持社会距离,使观众保持一种对表演者深感神秘的状态之中,使表演者有了神圣的身份和权力。
既然是拟剧论,那就举个相关的例子吧:
距离产生美。当你和男朋友如胶似漆并最终同居,我猜想你会分分钟打算分手。当一个明星作为一个常人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当然我不是指“真人秀”,这样生活一个月后,你还会是当初那个迷妹吗?
【失败的补救】
存在于双方之间的互动,心照不宣只是一个乐观的状态。事实上,在表演中存在着大量不稳定因素,印象管理就不可避免会发生偏差,那么此时又要如何补救呢?也就是戈夫曼所说的印象管理的艺术。
在这一节,戈夫曼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乖巧(圆通)。
观众的乖巧。当表演者出现疏忽,现实明显与人设出入,观众会有目的的圆通地“不看”这种疏忽。
乖巧的乖巧(圆通对圆通)。观众通过暗示警告表演者,而表演者必须敏感于暗示。
【惯常抬杠】
运用编排的幻想的戏剧来类比纷繁的变化的人生,显然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
戈夫曼对于“人生如戏”这个概念充满了悲观主义论调。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坦率表达他的感受,真诚同意其他在场人所表达的感想,这种和谐是一种乐观的理想。”人与人在印象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往往是将人想的工于计算了些,放大了社会的虚伪性。
他认为人际互动是一种表面的一致,每个参与者都把自己的欲望隐藏在维持社会准则的表述后面。既夸大了人的主动性,又过分强调个体互动间的妥协,将自我和人格约束在社会结构之中。这不得不让人感到费解。
【再来点】
书本身并不难懂,也没有其他社会学书籍高深莫测佶屈聱牙,甚至有些观点我并不能认同。但是它对我而言,只是习得了一种新的看待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互动地思考方式。
你的日常生活,是否真的就只是日常生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