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 莫不兴于始, 成于中,流于变, 而陊之于终。
作为鉴赏唐诗的必读书目,《唐诗品汇》的开篇就对唐诗做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描绘:何时兴盛,何时巅峰,又何时衰落。 读唐诗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品读唐诗,更加关键的是在于如何能够通过读诗,看一看宋以前的风流。考究历史在当前毫无意义,而流传下来的诗歌,不论是狂是谦,是悲是喜,总是一个人内心的真情所出。诗歌不是娇滴滴的小姑娘,只能在史学家的如椽大笔下瑟瑟发抖,他只是一个漂泊的旅客,看千年来,谁的心房能让他栖息片刻。可惜的是,多少诗人的辛酸苦涩、悲情伤感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杳然无踪了。
序言
《唐诗鉴赏》至今流传的版本很多,这里以最容易访问到的《四库全书》为准。点此 访问。
清朝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暂且不讲,先看一看作者如何描述写书的缘由:
予夙耽于诗,恒欲窥唐人之藩蓠,首踵其域,如堕终南万叠间,茫然弗知其所往。然后左攀右涉,晨跻夕览,下上陟顿,进退周旋,历十数年。厥中僻蹊通庄, 高门邃室,历历可指数。故不自揆,窃愿偶心前哲,採摭群英,芟夷繁猬,裒成一集,以为学唐诗者之门径。
作者高棅说他沉迷诗歌无法自拔,但是学诗歌总感觉差那么一点,于是他就花了十几年时间整理、编撰、研究、删减,终于完成了这本学唐诗的入门书籍。他的自述大抵是可信的,平身的著作大都与诗歌有关,在他74年的人生中,应当至少有70年的时间与诗歌相伴。
问题在于:
- 研究诗歌能吃饱饭吗
- 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
以现代人的观点,你不能喜欢一件事情,真的就去把这件事干一辈子,尤其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古人对文人的尊敬超出现代人的估计,即使作为布衣,只要有一定声名,起码吃喝不用太愁,如果有一帮有钱的朋友,那么更是可以肆意追求自己的爱好。高棅两者皆备,他即有福建长乐第一才子的美名,也有一帮付得起饭钱的好朋友。
呜呼!唐诗之偈, 弗传久矣。唐诗之道, 或时以明。诚使吟咏性情之士,观诗以求其人, 因人以知其时, 因时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盛衰,本乎始以达其终,审其变而归于正,则优游敦厚之教,未必无小补云。
距离唐没多久的明初,作者仍然在感慨,唐诗流露出的精神和气节已经要失传了。他说:我要好好的去整理他们,这样对教育有不小的补充。
作者点明了写书的意义: 有利于教化。
教化对学儒的人来说,自然有其神圣的意义。所以,他能够花费十多年时间好好的把作品打磨好。两个问题都已回答清楚,研究诗歌让他有才名能够吃饱,同时,有极为神圣的意义和使命。
那么,问题又来了: 他活了七十几年,怎么就只有十几年出了这一本重量级的著作,难道不可以打磨再打磨,一版接一版吗?
答案在于:书成后不久他从政了,四十多岁走上了仕途。有意思的是,当他作为布衣,写出来的诗歌可以与唐代的韦、柳媲美,从政以后,人们有四个字评价:难复清思。这样看来,从事公务要么扼杀天赋,要么学会闭嘴。总之,优秀的作品是不能再写了。
我们回头再思考这个人的生平:他的成就得益于当时的风气,让他能靠文采饿不死;第二得益于他的贫穷,如果他二十岁从政,那么也许今天的我们看不到这样一部分优秀的作品,幸好,他在当时没得选。
可唐人,他们并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