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评价相对高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它在制作上确实非常优秀,比如它的摄影堪称电视剧界的教科书;演员的表演也足够精彩,比如于和伟对于曹操这个角色惊艳的塑造;其他诸如场面、配乐、画面的渲染也都是上乘水准。但是,这部电视剧还是让我忍不住快进,除了因为节奏上的拖沓,更重要的在于剧本的立意无法让我产生共鸣。
以我的看剧经历,按我自己的标准,电视剧立意的水准至少分成以下四个段位:
一段:难以和观众产生共鸣
很不幸,《大军师》正是属于这一类。
作为主角的司马懿,编剧很希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魅力的人物。但是论及文治武功,司马懿是逊于曹操的。司马懿的一生,前半生没什么闪光点,后半生熬死了诸多对手,高平陵事件一击成功,最后大权独揽。这样一个人物本身不足以撑起一部大戏,编剧于是强行加戏,加的是他和张春华的伉俪情深,加的是他力行九品中正制,把他塑造成一个伟大的对爱情专一的改革家。这些杜撰的东西本身已经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再加上拖沓的剧情,和毫无风度的曹氏宗亲作为对手,电视剧颇有点闹剧的味道。这样的一种设定,如何让人产生共鸣呢?
二段:可以产生共鸣,但不愿再看第二遍
《琅琊榜》属于这一类。
《琅琊榜》口碑极好,首先当然是因为剧情明显比《大军师》更紧凑,更重要的是琅琊榜的故事套路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的基本框架像极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都是以复仇为故事主线,都是主角被陷害,后来蜕变成无所不能的人物(这边是江左梅郎梅长苏,那边是基督山伯爵),都是主角成功混进了仇人的圈子,利用巧妙手段展开复仇。复仇故事是我们热爱的,我们都喜欢快意恩仇,都希望和主角一起享受仇人被玩弄的那种快感。所以这种故事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但是,看过之后,我们不会太愿意去看第二遍。我记得高中时候读《基督山伯爵》读到有一段时间的放弃午休,真正是非常畅快,但我不会再去看第二遍。因为复仇一旦完成,快感就会开始消退,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
三段:引人回味和思考
《甄嬛传》属于这一类。
《甄嬛传》是让人愿意刷多遍的佳作。有趣的是这部剧同样拥有复仇的元素。但除此之外,《甄嬛传》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悲剧向的故事,导演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在呈现这些女孩的悲剧。华妃单纯而又任性,不想早就落入心爱人的局中。安陵容从未主宰过自己的命运,只能成为被人摆布的棋子,所以她死前才说了那句:“这条命,这口气,我从来由不得自己。今日,终于可以由自己做回主了”。而皇后,她深爱着皇帝,活在姐姐的阴影下,还不得不扮演着贤良淑德,但是正如她那句著名的台词“臣妾做不到啊”,因为深爱所以做不到真正的贤良淑德。而宫斗的最终赢家甄嬛,则是“得非所愿愿非所得,看命运嘲弄造化游戏,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期盼明月期盼朝阳期盼春风浴 可逆风不解挟雨伴雪催梅折枝去”
电视剧的结尾,画面快闪甄嬛入宫以来的种种经历,新帝登基重复开场的画面,让人感觉到一种悲剧的轮回,又一波的人将在这场游戏中丢掉自己甚至赔上性命。那种悲剧感让人叹息,也让人思考,悲剧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四段:人物深入人心,并且能从剧中人物看到自己影子
《老友记》
作为情景喜剧的《老友记》在制作水准上自然逊色不少,但是凭借优秀的剧本和表演,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我认为老友记最打动的人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它密集的笑点,而在于它成功的塑造了六个极其完整的角色,他/她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优点和缺点都完整的呈现给你。以至于当我看完,我仿佛觉得他/她们就是我生活中的朋友,我了解他/她们的缺点,但我还是喜欢他/她们。我从他/她们偶尔的任性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完全的理解角色在那个情景作出的选择,看到角色的成长,也使我自己的受到启发,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
在这个不缺乏大制作大场面和优秀演员的时代,我们缺的是好故事,以及把这个故事讲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