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朋友圈、知乎、简书等等知识或者消息类平台,不少头条都是“20天学会XXX”、“五分钟读懂XXX”、“最全干货”等干货文章。这些文章或介绍技能,或提供框架,不仅极大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还为中年危机和迷茫青年们献上一碗鸡汤,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喝一碗就能达到行业中上水平的神奇功效,简直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
曾经我也爱读这些,有一阵甚至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干货,看久了就发现,干货文并不能改变生活或者引领我们走向人生的巅峰。读了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大有人在。从我的经验来看,没有实践的干货文没有意义,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符的干货文没有参考价值。对于快速掌握入门技能类的干活,辅以实践确实很有用,但是文章速读类的干货文只是一个快速入门的工具,却不适合深入及系统的学习,也会带来自我思考的丧失。
介绍书籍的干货文多是“X分钟读懂XXX”的形式出现,原文都经过作者咀嚼提炼的,将他的想法呈现给我们。好比说,雇了一群没牙老太太啃无骨泡爪(误),虽然最后我们吃的很方便很开心,但缺少啃骨肉的味道,相当于把别人吃的东西再吃一遍,而不是自己吃个新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不同、侧重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必然造成最后呈现的结果不同。作者也许没有理解原著的意思或者加杂了自己的观点,仅仅看干货反而让我们先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与其被人牵着鼻子走,不如自己亲自读一读,看看这个“哈姆雷特”是什么样子的。
同时干货文章受限于它的“X分钟”要求,必然是把内容精减了又精减,以适应几分钟内的快速阅读,有助于我们迅速建立起一个框架,但这个框架不太牢固,对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在太多漏洞。要想了解文章,主动思考是建立框架的基础;认真阅读是填补框架空隙的砖石。每次看文章都是与原作者精神的交互,由此进行的辨证和发散的阅读思考,才能真正帮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
选择干货文,无形之中放弃了自我思考,而选择被动接受他人传递的内容,长此以往,退化的自主思考的能力,玩个狼人杀都容易被人带沟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