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成甲的《好好学习》时,感受最深的是当中提及的有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功利化读书方式。其中,书中对“知识”的定义跟解释我觉得挺有意思。
关于知识,很多人容易把“信息”当作“知识”。
例如,A某一天很高兴地跑到B面前说,“嗨,我从一本书里学到了一个概念,叫做‘刻意练习’,我觉得实在是太棒了!”
这时,A学到的“刻意练习”就是一种信息。如果要把其称之为“知识”,那么意味着在此之后,A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去实践这个概念,不断地调整,最终改变或优化了他原来旧有的学习行为。
所以,
“知识”是一种“信息”,但是“信息”却不一定是“知识”。
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是:
“信息”可能可以让你产生基本的认知,但不一定能让你产生行动。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或者“知识就是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李笑来老师之前对“知识”也下过一个我觉得非常到位的定义: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由此可见,成甲跟李笑来对于知识的定义本质上是类似的,都间接或直接地提到了“结果”这个维度。而前者强调了“行动”这个字眼,后者则强调了“更好的决策”(其实,“更好的决策”跟“结果”之间必然需要靠“行动”去搭桥)。
可以说,对“知识”的概念如果存在理解的偏差,基本上已经注定了我们读书的结果必然是差强人意的!或者干脆说是在虚耗时间!
破解把知识不小心变成信息的方法或思路我觉得有这么几个:
1、当我们读到好的文章时,把当中的有用信息流经我们的多个感官。
例如,我习惯在读到好的文章时,听、看、读、抄几种方式同时启动或以此启动。尤其是抄,我觉得是很有效的内化知识的方式。我试过之前在读到一本比较枯燥的英文书,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边阅读边把它敲在了我电脑的印象笔记上。
2、重复。
我在读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及武志红老师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时,很多文章是重复听、读了很多遍。包括在践行的过程中会反复来回地阅读。因为他们两位的文章呈现出来的结构多数是立体式的,所以如果用线性阅读的方式,基本上只能停留在类似这样的感觉:说的实在太有道理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3、立刻践行,最好是要用真金白银的践行。
例如,我在读李笑来老师《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有关投资的那个板块时,之前没有股票投资经验的我,先是买了《富爸爸穷爸爸》来读,然后是开了美股账号,直接购买了美股的股票。践行的好处是,你所学到的知识会具有强烈的体验感。而动用真金白银的好处是,它要么带给你快感,要么是痛感,而夹杂着这样体验的知识,你想忘都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