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给孔子的一个定位是「教育家」。我们还把孔子对弟子的教育,看成是与现代教育产业一样办学。
既然是开办学校,那么,这学校就是一门生意,就得向学生收学费,只有这样,学校营运下去。
于是,问题来了,孔子是怎么收学费的呢?
史书上记载,孔子收学生时,接受学生送来的「束脩(修音)」,其他的,就没见过孔子收学费的记载。
这个「束脩」什么东东呢?
「束脩」类似今天的火腿、腊肉的肉腌制品。这个,其实并不是学费,而是拜师礼。
也就是说,只要收了「束脩」这个拜师礼,就成为孔子的弟子。可是,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回答,孔子收学费吗?
其实,从中国的传统来看,孔子只收弟子的拜师礼,是不收弟子学费的。
但是,你也不要把孔子的办学理解为免费教育,孔子做的,远比免费教育还要过分,他不但不收学费,还养弟子,给弟子发工资。
@%%&()(&……%¥???!!!
所以,像颜回这样的弟子,一辈子跟着孔子,自己也不出去找工作,也能维持一种清贫、却体面的生活。
孔子办学不收学费,还给弟子发工资,养弟子,你千万不要觉得奇怪,因为,中国自古的传统都是这样的。
中国人自古学艺都是不用付学费的,只要有师傅愿意收你,你意思意思送点拜师礼,拜个师,你就可以跟师父生活、工作在一起,开始学手艺了,不但学手艺,师父还教你怎么做人。
在你还没有学成之前,师父管你吃的、住的、穿的,好的师父还给零用钱。所以,以前叫「师父」,是很有道理的。那个教你手艺的人,真是你生命里的另一个父亲,所以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
等到满师了,你如果想自己出去单独干,就可以离开师父,而想跟着师父继续干的,师父就会给你开工资。
孔子也是这个情况,他的弟子,像颜回这样的,都是跟他一辈子的。
我们现在对孔子有一个很大的误会,就是以为孔子办学像我们今天一样,孔子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一边还要记笔记。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孔子真正教的东西,学生根本没法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孔子教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种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这种训练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根本没法交流,也没法示范。
作为学生,只能跟着老师一起生活、工作,通过对老师日常生活、工作中言行的观摩,去揣摩、体悟这种心智系统的转换,所以,学起来是一种「非常使不上劲」的费劲。
这样费劲的学习,也只有与师父生活、工作在一起,通过观摩、揣摩才有可能学会。
大家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一个问题产生,孔子拿什么养活弟子、拿什么给弟子发工资?
如果,我们的思想意识能够穿越到孔子那个时代,就会发现,孔子那个时代,对「礼乐」有着很大的需求。这个需求是怎么产生的?心智玩家将会在之后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孔子在当时开的并不是一家学校,而是一家「礼乐」咨询与服务公司。那些诸侯国的诸侯、诸侯国中大家族,平时的各种活动、节日、婚丧都希望用礼乐规范起来,这与我们现在喜欢有传统礼数摆排场是一个道理,而且,比现在摆排场有着更深入的原因,所以,当时「礼乐」咨询与服务的市场是很大的。
但是,那时,真正精通礼乐全套规范的人并不多,而孔子,却是那个时代礼乐的顶尖专家,精通各种传统礼乐规制……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孔子所面对的庞大市场,这个市场并不局限在鲁国,其他诸侯国也都是孔子的市场。
孔子面对这么大的市场,他一个肯定是干不过来的,所以,就会找一大批学徒来帮忙,他也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这样公司才能做强、做大。这些跟着孔子学徒的人,就是后来孔子的弟子。而且,在学习中,他们发现孔子所推广的「礼乐」,并不是简单的礼仪,在孔子「礼乐」的背后是在当时用语言讲不清楚的心智系统转换,学着学着就学出了一大批精英。
就像今天著名的麦肯锡公司出来的人,一离开麦肯锡,就能当上其他大公司的CEO,孔子的弟子也这样,一出去,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我们现在认为,孔子在当时是很清贫的,这是误解,孔子是专门为贵族阶层提供「礼乐」咨询与服务的,孔子怎么可能清贫,他可富着呢!养的弟子越多,越说明,他的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