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用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讲讲“物极必反”。
《系统思考》一书中分析了一个反常识的概念,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具有相同的结构。外界的触发因素,可以迅速地把一个良性循环变成恶性循环。
来看一个睡眠的例子。你前一天睡眠很充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早起,早起之后状态很好,开始精力充沛地做事,当天的事情完成了,对自己的一天感觉非常满意,安心地早睡,保证了睡眠小时数,第二天照旧早起。完成了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
但是第二天,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第二天事情特别多,工作上的事情没能做完就半夜了,自己的私人时间也没有得到满足,内心觉得不满意,不甘心,睡前无意识地刷手机,不想睡,晚睡又导致了睡眠不够,早上起床困难,一天都没精神做事,做事效率不高,更多事情没有完成,就此一下子进入了恶性循环。
再举一个学习的例子,有很多人会分享他们的上瘾式学习法、心流式学习法、开挂式学习法。共同点是他们都有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圈,比如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一步步耐心学习,取得了满意的成果,将成果展示给其他人,得到了很多正面反馈,对学习充满兴趣。进入下一个循环,选择下一个学习目标。
而很多人惊慌的恶性循环是这样的。到一个新环境,突然发现有一大堆东西需要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慌了神不知道学哪个好,于是赶上哪个学哪个,赶上一堆学一堆,学的时候三心二意,学的成果也很让人不是很满意,羞于去展示成果,得不到正面的反馈,对学习失去信心,更加不知道该学哪个,进入了恶性循环。如果良性循环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打乱,那么恶性循环呢?事情会越来越糟糕吗?
也不是,当恶性循环到一定程度,我们会决定干预,让自己混乱的生活回复一点秩序,比如当乱到一定程度,当混乱带给我们足够多的不方便,我们可能会在一个契机下参加一个收纳的培训课程。这时候,我们发现老师的生活模式是这样的:知道自己有多少东西,知道每个东西的位置,可以把东西放回原位,可以很快地找到东西,被人赞美整洁,对物品有好感,经常收拾,知道自己有多少东西,进入良性循环。
而我们的收纳循环是这样的: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东西,不知道每个东西的位置,因此不能把东西放回原位,也就不能很快找到东西,因此总是被人批评乱,对物品也就没了好感,不想经常收拾。还是这个熟悉的循环结构,只不过每一次循环都使得事物向混乱进展。
当你发现你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无论是精力上的,情绪上的,学习上的,收纳上的,金钱上的,还是业务上的,你会发现衰退发生得如此迅速,一旦开始衰退,想阻止它会特别困难。衰退发生得如此迅速的原因就在于,系统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变化,通常是一个外部事件启动了衰退的进程,将增强回路从指数增长推向了指数衰退。
因此,当你发现你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告诉你一个反常识的结论。
恭喜你!因为你不知不觉间已经构建了一个增强回路,你要做的只是在任意一个节点,踩下一脚刹车,中止衰退的进程,再给它一个正向的触发因素,就可以把它转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