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们大部分人的脑海里都会有这么一个熟悉的画面:在饭桌上,一家三口吃着晚饭,吃着吃着,冷不丁的,妈妈便会突然来一句“隔壁家的孩子这次期末考又考了全级第一名,还拿了奖学金。”然后会猛地转向你,“你什么时候才能像人家学习学习?”
这个熟悉的画面可能从小就在我们的内心埋下了“渴望优秀”的种子,当然了,这也包括那些叛逆期的孩子,他们或许表面上表现得对“优秀”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渴望优秀,相反,他们甚至更渴望优秀,只是他们想通过表面上对于“优秀”的不以为然来对父母的渴望“优秀”表示抗争。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了,又有多少当年的小孩心中的“渴望优秀”的种子顺利发芽成长,最终结出“优秀”的果实来呢?我觉得,这是应该持否定态度的。
“渴望优秀”的种子为什么就不能结出“优秀”的果实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讲两个人。
很巧,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是室友,他们从一开始进入大学就设立了同一个目标——考取某知名大学的研究生。然而,两人的大学生活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度过,他们两人都一直坚持着了解目标名校的研究生招生要求变化情况,其中甲不断地根据着招生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知识,当他得知该校对于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时,他便坚持每天早晨花一个钟头的时间被单词,当他得知该校更青睐有科研经历的学生时,他便不惜花费整个寒暑假硬着头皮跟着师兄师姐在实验室苦熬。但是乙却只是不断地咒骂这些要求,认为这都只是在故意为难他……最终,甲顺利通过了目标名校的考研,而乙只能不得已改变自己的考研计划。
甲,乙内心都有一份对于“优秀”的渴望,但是两个人最终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究其根本,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能就只是在于是否“学会优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渴望优秀”只是建立在一种“想”的层面,而“学会优秀”已经达到了“行”的层面,它已经把对于优秀的渴望外化为行动,外化为一种具体的途径,但是只有具体的途径有可能达到目标,而“想”却永远也不可能。
不管是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自省还是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我们都应该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只有“学会优秀”才能让我们有机会达到优秀,而仅仅的“渴望”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