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阅读进程中,路过一页的内容是“为什么是咖啡馆”:
中国式众筹首先以“1898咖啡馆”的面貌出现,然后又以此为原型不断地演变和进化,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标杆案例。那么,为什么会首先以咖啡馆的形式产生呢?
事实上,咖啡馆在历史上就是思想交流和金融交易的天然场所;同时,咖啡馆还是世界各地重要经济信息的汇聚地,因此也成为保险业,证券交易所,拍卖行等业态的发源地。
可见,咖啡馆天然具有自然,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是大多数人都较容易接受的交流平台。这与中国式众筹的核心理念相符,即平等,开放,多元,去中心,从咖啡馆开始也是顺理成章。
今天学习到的是,从“载体”来看待众筹,“1898咖啡馆”的载体显然易见是咖啡馆,它的成功不用再多说,换一个载体,可能逼格和境界都不如咖啡馆高;如果我想发起一个众筹,我想众筹一个“营养+烹饪”的书吧,以下只是我的一些粗糙观念与想法。
为什么书吧还要和吃有关?
因为吃是一门大学问!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归根究底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如果没有神农尝百草就没有中医的基础,如果没有原始社会对大火中意外丧生动物的尝试,就没有后世熟食的开始。
旧时吃饭不叫“吃”,叫“用膳”,“膳”通“善”,除了饭食的本义,还有“好的”与“高明”的意思。中国饮食的高明之处,就是将食物的“以人为本”发扬到极致,将“食用”跟“药用”完美结合,发现“药食同源”的奥义。
抓药无需去药铺,直奔菜摊子便可,是不是很有“中国特色”?
药食同源的思想是营养饮食。现今时代呈井喷式喷发的慢性疾病以及亚健康,大多跟“吃”有关,也就是缺乏营养知识吃出来的病。
而“饭桌”这一载体,承载的重量不比咖啡馆低,千百年来,饭桌承载着亲情,友情与爱情,光看《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便知道;以及中国的文化基因--人情世故里,不也有“饭局”这一基因编码序列......没有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能,那就两顿。
也没有什么比营养饮食更能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了。
这个书吧可以干嘛?
这个书吧,可以效仿1898咖啡馆,等额返卡--学习营养和烹饪(是否叫饭卡更合适),股份均等,三年不倒闭;
学习营养可以让吧主自己就能通过体检报告通过饮食调整自己的健康状态,这个是现当代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的首选;学习烹饪,除了满足自己的胃,还有什么比在亲人面前露一手更有成就感的吗?
场地是开放式厨房,并且要有十人以上的实操灶台;
老师方面涉及到人才IPO,烹饪必须结合营养来教学,有点类似美食烹饪节目;烹饪老师可以不固定人选,可以是去过许多地方,有故事的烹饪老师,但营养师必须得是有正知正解专业营养知识。
除了吧主自己可以学习,也可对外开放授课,这可以作为盈利的一个途径,至于日常书吧供应,只供应常规饮品,如鲜榨果汁,毕竟是和营养有关,书籍也大多和书吧主题有关的书籍......
为什么是书吧?
空有实操没有理论相佐,对于调性的形成,个人认为是不利的,这个书吧除了让都市人群掌握营养和烹饪的知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品质意外,另外一个目的,是想穿成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吃是一个大学问,学问藏在人心也藏在书里。
不怕吃货有文化,就怕吃货懂营养又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