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有幸参加了由班主任精英班的学习,聆听了张鲁川和李家成老师学术报告和讲座。两位专家老师的报告很精彩,听他们的讲座是一种享受,做为一名班主任,感觉受益匪浅。这次的学习,深深触动我的是在班级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能折射出深奥的教育思想,班主任工作要认真执着,对每件事情都要认真进行反思、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下面,我就张鲁川教授在报告中提出的班级功能,提出一些想法和感悟。
张博士在报告中提到“班级之功能”问题时,讲到在学校中生活,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领导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要保持最基本的信任、关心、尊重等。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机构,其使命是为了培养更好的公民,为了个人和民族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学校却培养了许多的“公共性缺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观点让我为之振奋,同时又让我陷入深深的自我反思。
不可否认,学校生活的很多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的。但现实中,学校生活在发挥其自身积极一面的同时,学校生活的很多方面在培育学生公德品质方面还有所欠缺,公德教育实属不易,需要我们班主任和学校进行认真地反思。
一、公共性缺失的原因
从学校层面说,学校办学目标中的公共利益在迷失。在当下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教育在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慢慢变得功利甚至势利,这种功利的教育可能会迷失学校的办学方向,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可能受到侵蚀甚至被边缘化。
当前的学校制度的设计,催生了一种占有欲很强的自我主义,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当代高中学校尤为严重。学生进入学校,其目的是为了成功,所谓的成功就是在分数上最大限度的占有,在获得的资源上最大限度的占有,在个人利益上最大限度的占有,“占有”成了他们求学的目的,他们的成功就是成为“占有者”,成为最大的“占有者”。学生的这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不是来自于他们自身,而是来自于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的刺激。现实中,我们家长、社会等,更多地是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可以获得个人利益的场所;我们的学校、老师等更多地是把学校看作是学生个人奋斗的场所,看作是通过“占有”获得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的手段和途径。在这样的一种评价标准下,原来作为社会公民的学生或者受教育者就变成了一种私人个体,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个体理性占主导,即仅仅思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个体是缺乏公德的个体,一个对公共利益冷淡甚至漠视的个体,一个对公共善唾之以鼻的个体。我认为,这样的个体,就是张博士所说的“公共性缺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公共生活和民主的最大的威胁。
另外,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学校也随之失去了它的公共性。我们现在的学校,倾向于把教育看作是出售给家长或者学生或者个人的产品,学校想方设法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学校质量评价,使得家长或者个人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不是以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标准,而是以学校的升学率,特别是以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人数为判断标准,学校的升学率变成了一种供大众选择的商品,“学校为了生产着将要被社会单位、就业市场消费的特殊的教育商品,尽量把教育活动转换成适应消费者的消费品。学校教育以各种方式适应消费社会的需要,也适应个人对未来消费生活的期望。
学校的这种消费化倾向,使得学校的利益和家庭的利益以及个人的利益三者合一。学校在制度上的任何安排,都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的,学校通过学生成绩的提高,通过升学率的不断攀升,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实际上,这种声誉靠的是学生的各种考试成绩,包括大型考试和大型竞赛,而学校的所谓声誉又和学校的生源密切相关,这样,这种商业行为演变成了一种“生源大战”。学校的这种带有消费性的商业行为,是把带有公共生活实践的公共教育变成了一种消费的商品。
总之,由于我们的教育和学校存在公共价值取向的缺陷,占有式的个人主义,商品式的消费主义,掠夺式的功利主义等存在,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公德培养的大环境上没有优势,而且受到大环境的不良影响,这使得我们的公德教育步履维艰。
二、走向营造“自主教育”氛围,造就“化知为智”的师生
在张博士提出要营造“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班级学习氛围,说到班级计划,班级总结和班级的岗位设置需要学生的参与,且是学生占主导权。在给我们分享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一个班级的班规也需由学生主动参与制定和修改。这不管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校生活所具有的公共性以及在这样的公共性的价值追求下的公共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体意识、平等意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公共关怀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无一不是公共道德教育所大力提倡和培存的。
我还是想从学校制度开始说,学校在制度设计的时候,要始终围绕着“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等这样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人的发展问题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才是学校制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指向学生发展的学校制度设计,我认为要体现以下原则:其一,自由原则。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由的发展,不是一种被压迫的发展,比如学生的自由选课的权利、学生对艺考或体考的自由决定权利等。其二,平等原则。强调个体之间在人格、权利等方面的平等。学校制度设计不能人为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按照等级性原则进行制度设计,也不能在个别学生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无视制度的尊严和规则的客观性对特殊群体大开方便之门。其三,民主原则。强调学校的制度设计不是某些人的游戏,而是一种公共的事务,不是通过某些精英群体自上而下的权威式设计,而只能通过民主的参与和理性的协商达成。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教育民主化在微观教育场域中的集中体现,公共道德的培育首先要尝试一种民主协商的班级自主管理。首先,班级自主管理是一种民主的管理。民主不提倡权威,但民主也拒绝绝对的自主,民主追求公共利益,但民主也要学会妥协。在班级管理中,要真正的将民主精神贯彻下去需要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包括公民品质,也包括公共道德。其次,民主的班级管理要立足教育的立场。教育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学校生活追求的首要价值,在班级管理中,要防止片面的民主或者表面的民主俺没了教育的价值追求。要防止“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民主,也要防止“我的班规我做主”的放任式民主。民主的班级管理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价值引导和对教育立场的持守,民主的班级管理也要防止学生因为对民主内涵的理解偏差,出现班级管理民主的政治化和在政治化背景下的各种“潜规则”现象。再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立足于管理本身。民主的管理是我们所提倡的,民主的管理也是我们极营造的,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通过管理达到对学生的教育才是宗旨,就像张博士所说的“我们的教育史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老师的教育方式得当,对学生的积极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对学生的公共意识进行恰当的引导,学生完全有能力突破单纯利己的思维方式,而是从一种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
当张博士问道“作为老师,你们有几人时化知为智的人”,诚然,在处理问题、看待世事的时候,我还不是一个智慧的人。养生贵在“化知为行”,为人贵在“化知为智”,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研修和培训,能够不断的学习,引起不断总结和反思,使我能在当班主任的同时,不“跪着教书”,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并能与学生同行,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