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灵魂的文章,引发出了小包子同学的提问,但或许是因为这四个字太过沉重或者遥不可及,并问引发相关讨论。印象最深的是薛兆丰在他的经济学讲义这本书中提出了“这个世界上灵魂伴侣存在的概率为零。”当时心想经济学家果然无趣地很,原本浪漫多情心灵相通彼此心领神会的感情到了他们那里就统统不存在了。后来有两个年轻人都和我关系很好,他们彼此恋爱了,彼此都觉得对方与自己的三观非常契合,找到了传说中的灵魂伴侣。没想到今天年轻人和我说他们分手了,年轻人撕心裂肺,觉得失去了灵魂伴侣,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觉得再也遇不到如此契合的灵魂伴侣了。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寻找灵魂伴侣”、“寻找我们人生的另一半”,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环境,哪怕欣赏一部电视剧,都在强调,我们为了获得幸福,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寻找”。
仿佛所有的教材都在说:你在没有找到你的真命天子之前,你注定是孤独的、不完整的,只有找到那根肋骨,你才能获得自由和爱。
今天我真想告诉这个年轻人,“寻找灵魂伴侣”这句话,根本就是一场骗局。
当我们总是试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幸福,是因为我们本身内心缺乏平静和快乐,于是我们需要别人来改善和补充。一旦我们遇到了那个看上去对的人,大踏步的进入恋爱中,我们便会不自主的渴望完整和统一。
因为我们有期待,他可以满足我的需求。于是为了得到这样一个人,我们使劲浑身的力气表现出我们最完美的那一面,我们希望自己成为对方“最理想的另一半”存在着,潜意识里却在否定自己真实的存在。
于是,问题来了,你遇到的他,也是这样想的。在岁月的磨砺下,理想的伪装渐渐被撕破,我们之前美化自己的诡计被一件件戳穿,在对方眼里,我们的本来面目被暴露的无处遁形。于是,我们对对方失望,对自己美梦破灭痛心,对真实的自己无比愤怒。
无论你遇到谁,和谁结婚,其实结果都一样,如果你带着伴侣可以让你快乐让你生命圆满的期望进入婚姻,这样的信念带来的一定是悲剧。
“童话都是骗人的”,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每一个美好的故事到这里都是戛然而止,如果两个人都带着充满梦幻的期待进入婚姻,并执著地把这种梦幻的想法贯穿始终,最后的结局就是分道扬镳。
这个世界上,很多所谓美好的东西,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当你触摸到它的一刹那,它就立刻破碎在你面前。
比如“灵魂伴侣”,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向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但是有人会说:我确实遇到过这样的人,和他们刚一开口聊天就相逢恨晚,就是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然后内心有掩饰不住的激动。
我可以给你一个真正的答案:
首先,人的智商和情商都是分层次的。
如果你的智商情商都在遇到的这个人之上,你会很容易体谅她的种种境遇和难言之隐。于是她很快就有产生了“遇到知己”的感觉,而她对你来说,只不过是你的一种居高临下的穿透性。
同样的逻辑,如果你的智商情商都在遇到的这个人之下,他就会很容易读懂你的内心,然后附和你的感觉,让你感到舒畅无比,燃气种种幻想。而实际上,那只不过是他的包容性。
这就叫人的“向下兼容”性。
如果两个人的智商情商都刚刚处于同一个层次呢?当然这种几率非常小,但并不能说没有,按理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啊,因为你们俩刚好同频!
不好意思,这个时候你们双方都不会有那种瞬间被理解的感觉,因为你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你们是在默默的较量,这时你们只会互相猜测,你们都在拿捏对方说的究竟对不对,似对非对,似有似无的感觉……
其实,你们才是真正的同频共振,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你们总是在互相试探的过程中放弃了彼此。
所谓灵魂伴侣,所谓爱情,是打不败人性的。 这个逻辑广泛的适用于工作,恋爱,社交等各种人际关系中。
很多女人总以为,一个男人真正爱自己,就是无条件的为自己付出,无条件的对自己忠诚。
无论是各种文艺作品中,还是在各种教育观念中,我们从小就都被灌输这样的理念,一定要寻找到那个对自己最好的另一半,你才会幸福。也就是说我们获得幸福的办法就是去寻找,或者坐等,至于能不能找的到/等的到,那就要看你的运气了。自己就是韩剧的典型“受害者”之一,如今想来也甚是可笑。
想想童话里各种美好的结局:王子和公主历尽万险终于在一起了,故事到这里往往戛然而止,但是接下来呢?他们是如何幸福生活的?没有一个童话故事能讲的下去。
真相是:这个时代早就变了,人和人之间变的越来越独立,这早已不是那个谁可以为谁去死,或者谁需要谁为自己去死的时代了。未来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一旦走向独立,就不再需要互相牺牲/付出,而是需要互相成全。
我们首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包括人格的独立和经济的独立,才有资格和另一个人互相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