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最早蓝本在《史记·楚世家》,书中记载: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
成语原文形成是在《滑稽列传》,书中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无论是楚庄王还是齐威王都是王,而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必须会飞会鸣,而且具有一飞冲天的资本;若本身是爬行动物,怎么样都不可能一飞冲天。所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只不过是平时没有施展而已,但不代表没有这个能力。
第二点,楚庄王和齐威王在这次对话之后都有了一定的成绩。因为他们知道何时该鸣何时该飞,在飞时用多大的力,在鸣时用张多大的口。所以把握了这些点才是本事。在鸣之前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也需要耐心的等待、忍受各种眼光、承受各种压力,而在合适时机到来之时,要迅速出击、全力以赴才能达成效果。
其实这个成语与平时常语: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最好是一个道理。同样,要做好就需要前期充足的准备、耐心的等待,而在知道了前期需要付出份量,就更应该在时机到来之时,竭尽所能去施展。
a.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