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罗辑思维”的方式很奇特,不是因人推荐,而是因为一场对罗辑思维的批判文章,时至今天,那篇文章讲什么我已经忘了,但是却从此进入了罗辑思维以及得到。也有幸在罗辑思维团队的影响下,逐步了解自我,也在此过程中很好掌握为人处事之法。
(1)践行自己所学
就如我进入罗辑思维,当时,我记得批判罗辑思维的人说,罗胖及团队都是满嘴创新但其所言所做无半点创新之处,只是把已有的思维和想法收罗起来,然后成为其言语之创新。而当时就因为对方这点的批判,我接受了罗辑思维,原因很简单:
罗辑思维在做事,而且在践行自己所学
这点看似简单,实则太难。在我还不是母亲的时候,我就开始喜欢看或听一些关于育儿方面的书籍,大道理,我也能说的一套套的,什么小孩子不能太常抱着,否则小孩会养成不愿意躺的习惯,父母会很累;什么小孩不能宠着顺着,习惯不好了一定改掉;为了养成小孩独立自主的性格,自小就要一个人睡等等,更甚者,爷爷奶奶太宠小孩了,如果是我,我不太宠着小孩,怎么可以一哭就什么都答应呢。直到我自己当了父母,我才知道,在小孩哭的面前,神马都是浮云,如果你见过小孩哭声不断,满脸通红,半天都接不上气的什么,你还会说,就让他哭,你一抱他就养成习惯了。所以,知道与行之间有时在一些人面前是平等线。
那这时,有的人在问了,难道那些道理都是错误的吗,非也,并非是道理错误,而是在践行的太认真了,什么意思呢?
最开始,我认为事情就是白与黑,要不做要不不做,在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还有灰色部分。在道理与实际有所偏差的时候,最容易的选择是放弃(黑色部分),而灰色部分做的人少,主要是费脑子,不愿意去妥协,不愿意为了最终的道理而去做些“失去原则”的事情。比如上面小孩不能常抱,我会观察,在小孩没有不舒服而又吵闹不停的时候,我会放在推车上,满屋子的转,让他有动的感觉,而我又没有抱起他。
(2)放空自己,更好的知之
工作后的人可能对我接下来讲的事情更有体会一些。刚踏入社会进入公司,我自认是个非常认真,非常好学的人,把自己的工作整理的头头是道,工作上的事情基本上算是信手捏来,也因为得到领导的认可,但有次与领导闲暇聊天之时,领导对我说,我有时做事容易钻牛角尖,没有把自己放在更高的平台之上,去思考问题,如果站在他的位置上,有些事情他觉得我思考欠佳,甚至是错误的。具体例子我就不细说了。
这个事情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同样拿带小孩来说,老人常说“孩子哭是工作“,哭的时候不要经常去看他。但从心理学上来讲,小孩在哭的时候大人应该去边上看一看,即使什么都不做,他也会很有安全感,长大后会是个自信,敢于拼搏的人,成就会高于哭的时候无人理会的小孩。这就是我们太相信传统的知识(即大道理),对于未知的部分太无所知,才始终坚持做着”错误的事情“。
真正正确的是,我们要不断的放空自己,不要太相信固有的知识,我们才有可能是探索未知空间,得到最为真实和全面的知识体系。
(3)坚定走内心的选择,不断去探索
近期看了一篇文章,是个心理学老师讲的一个案例,一个30岁女生与20岁小男友意外怀孕了,本身是个子宫不易受孕的体质,她舍不得肚子里的孩子,请教心理学老师怎么办。当时讲的是两位咨询老师都给了中肯的建议:
一个是,去寻找身边的资源,如朋友的孕子经验、父母帮助带小孩、男友家人的金钱支持等等。
另一个是,内心做了选择,就坚持走下去,在上面的咨询老师的寻求资源的基本上,坚信自己的选择,然后再不断的解决过程中遇到的未知未来,可能在现在无解的答案在未来就会迎刃而解。
活到老学到老,“知之“空间有限,”未知“的领域无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仅应有知识的相伴,更应该有拥抱知识的心。心若定,万事皆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