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为了迫使好汉朱仝上梁山入伙,吴用、李逵等人设计杀害一个四岁的可爱小孩,现在看来这种行为是不人道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丹麦国王死后,他的弟弟克劳狄斯娶了王后(并做了国王),这在故事中仅用于增强哈姆雷特的动机。从当时的公众认知,娶兄长之妻这件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如今不会这么认为。总之,从人类历史流传下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明发展的轨迹。
今年六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同性婚姻合法。虽然这一判决引起很多争议,但如果从更高的角度、从文明发展的趋势看待这件事,我们很自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社会对个人选择、多元化持更加包容的态度。
这个事实应该(并早已经)反映到现代故事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当代元素,是对女性独立自主的尊重态度、对LGBT人群的包容态度。
你可能看过《绝望的主妇》这部连续剧,它是上述观点的典型例子;另一个近期的例子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故事设计中,消除性别歧视的努力会取得良好(经济)效果,这已经被统计数据表明。
如何消除作品中的性别歧视?业界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测试条件(checklist),方便故事作者和新闻从业人员依照这些条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检查修改。以下内容均来自维基百科,有英文能力的可以在这里结束本文的阅读了。
第一个被提出的test叫做Bechdel Test(拜克窦测试),它的定义是这样的:
故事中某个场景有两名或更多的女性角色(有名有姓的角色),她们之间发生一个对话,对话中不涉及男性。
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85年美国卡通画家 Alison Bechdel的一个作品中(下图。图中对话内容大致就是上面的定义)。她把创意归功于一位名叫Liz Wallace的朋友,而后者则明显受到著名女作家Virginia Woolf在1929年发表的散文A Room of One's Own的影响。Bechdel test也常被称为Bechdel-Wallace test。
Vocativ网站对2013年做的一个统计表明,通过拜克窦测试的电影赢得了42.2亿美元的票房,而没有通过测试的则为26.6亿美元。FiveThirtyEight网站对1990至2013年发行的1615部电影进行了统计,通过测试的电影预算中位数比没有通过测试的低35%,而投资回报率则高37%。
2010年开始,相关话题在业界出现更广泛的讨论,包括新闻报导。于是有了更多的衍生测试。例如The Finkbeiner test:
The Finkbeiner test由记者Christie Aschwanden倡议,用以帮助新闻记者避免对科学界女性的性别偏见。为了通过测试,一篇关于女性科学家的文章中不应当提及:
(1)她是一名女性
(2)她丈夫的工作
(3)她对孩子的看护安排
(4)她如何“养育”她的属下
(5)在她的领域内受到竞争的惊吓
(6)她是其他妇女的榜样
(7)她是“第一位……的女性”
再例如Russo test,这是2013年由美国LGBT传媒组织GLAAD提出,用以分析电影中的LGBT角色。这个测试包含三个标准:
(1)电影中有一位清晰可辨的lesbian, gay, bisexual, 以及(或)transgender角色。
(2)该角色不能完全由其性别取向或性别认同来进行定义。
(3)该角色必须与剧情相关,以至于消除这个角色会对故事产生显著影响。
我们不能认定以上都是成熟的观点,讨论还在继续中;但这些信息足以引起所有作者的思考。每位作者无可避免地需要通过某种手段维持生计,然而工作之余总也希望自己能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即使嘴上不说,心里总会这么想。
如果一个作者希望在领域内有所建树,那么他首先应该关心人类文明的趋势,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呈现了人是如何在欲念与良知之间煎熬。他告诉我们:杀人不能化解仇恨,杀人无法解决问题。这个意识是超前的。
大部分作者都不是天才,他们不需要超前。但在《哈姆雷特》的四百多年之后,像《无间道》,杀人能解决主角的问题;像《绝伦暴徒》,杀人能获得圆满结局。这就表明一些作者缺乏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思考,可惜了精致的创意和遒劲的文笔。本来,这些优秀故事只要在结尾部分加以改动,就可能会获得更多观众读者的拥护,就可能会经受住时间长河的洗刷。
不要小看观众和读者。《哈姆雷特》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即便现实生活中的仇恨永远会让很多人失去理智,不过世人就是喜欢这个故事,让它成为经典。我们虽然在生活中常常身不由己,但作为观众和读者,绝大部分人都向往着更崇高、更美好的精神生活,Bechdel test相关的市场调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