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期给核桃板栗的总结信还有多次班级日志中都提到了“举手”这件事。
大概是因为10多年的学生生涯已经磨平我对举手的印象,或者我也变成了一个不那么爱举手的学生。所以每次当核桃板栗齐刷刷举起一片手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震撼。
当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举手,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总有人能替你替老师提问或回答;或者,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惧怕举手后回答错误引来的嘲笑;或者,是因为我们举手会被外界觉得,我的表现欲太强了。
在大学时代,连座位都普遍挑后排的坐,更不用说举手这件事。这样的情景让我印象深刻。
在孩子世界里面不存在这些观念。举手,勇敢地为自己举手。
无论问题,无论回答,无论对错,就是这一勇敢的行为让我感知到孩子的真诚和无畏。
低年级的“手海”
上周,有一个来自上海的儿童文学作家到我们学校进行演讲分享。
中间少不了互动环节。我的内心戏是,又该冷场了怎么办?
然而,我的核桃板栗们兴奋地刷刷举手,基本上是90%的举手率。
这个问题是关于长大后的梦想的。
他们的回答:赛车手,宇航员,医生,教师……他们毫不羞于表达,对他们更不存在着现实性考虑。对他们而言,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于是我就举手说出来了,如此不加修饰的情绪表达。
长大的代价对于很多人来说,大概是少了一份果敢,多了一份羞涩。
因此我看到五六年级那片,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只小手。
如果教育是让学生害羞于表达的话,那遇到关键问题的时候又有谁能举手担当呢?
因此我持续不断地给课上举手,学习举手,探讨举手的学生予以激励,希望这种勇敢而又可贵的品质一直接力下去,到中学、到大学、到职场、到社会……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嘲笑和被控表现欲太强而畏惧举手,更不能因为单纯的对错而丢失了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热爱表达,敢于担当。举手从来就不是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它是忠于我们内心的品质。
当我们长大了,不爱举手了?
对于这个问题,除了我们的心理状况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往往扼杀了孩子举手的勇气。
对于家长而言,教会孩子分辨是非对错是很有必有的。但不意味着任何事情都存在着对与错。这种情况貌似在城市里会出现比较多,在越趋于高学历化的家长比例当中,有很多家长会习惯性地告诉学生答案和行为的过程。甚少人会以问题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一套强行灌输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的思想思维形成惰性,孩子举手表达思考的勇气就屈服于家长强权的“听话教育”之中。
因此,家长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引导和教导都是重要的,但不意味着这个“教”的过程没有度。
对于老师而言,这一方面的体会我更为深刻,尤其在上周听了一个线上课程之后,当中讲师提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学生回答到老师的点上以及课程预设的内容上,很多老师都会暗自欣喜。这就是教师在给答案和思维“下定义”。
为什么不能有别的方法?为什么不能有别的答案?甚至说,这个题目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就像之前分享过13周的核桃说,关于孔融让梨的教学设计,除了有我预设的引导答案,也出现了一个很棒的答案。无疑,这样的举手和答案是值得肯定的。
家长也好,教师也好,不要一味否定学生不一样的表达,不要扼杀孩子们举手的权利和意愿。
为了鼓励学生举手和表达,我经常会有这么一些话术:
“如果你有任何想说,任何发现的话,请你勇敢地举手,我们的课堂没有错误的答案!”
某核桃板栗完成了回答,但不一定是老师设计的答案。“我觉得你的答案和思考很有意思,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吗?“
或者说遇到奇怪的答案和表达,”你的回答很特别,不过你可以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试着再深入地想想”。
……
不要急于否定每个举手背后的思考和勇敢。
最后的最后,
突发想到一则广告:至少呢,在推动农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一起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