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你怅然若失了吗?
焦虑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永远都不够好,永远都差一点,永远都在下个时刻才能遇到永恒。但其实时空都只有一个切片,而这种问题的根源不在外在,就在思维模式本身;就像思想的一个漏洞,把解决方式推到一个不可能真正到达的未来,而在属于真实的现在,永远焦虑。预见到问题不在外而在内,就是解决的第一步。看我们的思维是如何欺骗我们,让我们信以为所担忧的问题真实存在,就是解脱于其中的第一步。
我从很久前就向往不为外界所动的平安。到现在我明白,要真的不为外界所动、不在第一时间失去所有的理智而回到类似本能的反应,需要多长的旅程。它要求你看到所有内心的恐惧,并坚强地与它们划清界限,从此开启一套新的反应机制。这个路只有你自己能走。也许外在的平安看似较容易获取,但永远是不可靠,而面对自己的内心和里面深藏的恐惧太难了;另一方面,文化和教育也告诉我们,在外面的世界可以获取一切我们所需。家庭和睦的广告告诉我们怎样会快乐,或者有哪些条件满足了后我们能快乐。但没有人深探内心。因为后者的路要长得多,但却是唯一的解脱之道。事实上,我们在不断地推迟,一边说快乐、内心富足这种事,等我老了/富有了/安定了/结婚了/有爱人了/有房子了/恢复健康了以后再说,一边汲汲追求别人为我们承诺的可以带来幸福的事。那事情就很明显了: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快乐。一生非常短暂,但若一生都在为一个不能到达的未来而追求,这一生就像没活过。
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很多事情,越是盼望,盼望的时间越长,过后就越容易失落?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大家常常会说:哎玛这要是放假过节了多好,天天这样学习要不要人活了。于是真的放假了,比如春假,放个区区一周,去个春暖花开的地方,然后回到下雪的村里,不由两行老泪滑落下来,活生生憋成节后抑郁。
春节更是了,盼了整整一年,从过完今年的,就开始盼明年的,各种广告也在添油加火:什么常回家看看,最好的礼物就是回家。结果回家了往往发现也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在工作的时候,有工作的烦恼,回家了呢,肯定也有回家的烦恼。开心是一定的,但是好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开心。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我们总是习惯把未来设想得更好。
”……就好了“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可是真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并没有好,这就让我们很窝火了,总觉得被现实欺骗了。其实并没有,而且恰恰相反,我们是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了。很多人都知道,心理预期越高的事情,就越容易失望,我们所做的事情恰恰如此,将未来的某件事的心理预期,放得过高,在想象中几乎是完美的,比如一次旅行,比如婚礼、蜜月、比如假期、比如找到男/女朋友等等。这样的心理预期会造成很大的问题,第一:会让人对坏的/不如意的结果过度挑剔,因为心里已经有个模板,所以一有不满足的地方,就归咎于外界坏境。可是你要让别人或者大的环境完全按你想象的来,可能吗?
第二,就是会对好的/合意的地方,视而不见,或者不够感激。因为你心里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本来就该这样的,所以也没啥好赞叹的了。小A天天上网看别人秀恩爱,终于自己有男朋友了,人家对她也不差,可她总会想,哎别人的男朋友不都这样么,他还有很多地方不如人呢。这样的心态,带来的绝不是幸福的感情。
心理预期与实际得到的就像一个跷跷板,这边越高,那边就越低。所以心理预期为零的时候,人是最容易开心也最容易感动的。比如说突如其来的加薪或者放假,你可能会想:”哇,本来没想到的,真是太好了。“可如果你盼加薪已经盼了一年,每天都在想老板怎么还没动作,加了你也可能只是会觉得”早该发给我了,还等到现在。“
所以,总结一下,零预期会带来最大的满足感,别想过年有多好,或者应该多好,反而比较容易被惊喜。剩余的期望值应该放在现在,既然未来要经历的事情,开心烦恼一应俱全,和现在没什么两样,那为啥不把现在过好呢?努力发现些好的,让你开心的小事。要知道许多人出去旅游,都会觉得,哎虽然现在累点,也没觉得多有意思,以后想起来至少会是好的。熟不知,就像我个人经历的那样,真正美好的体验过后至少不会有那种:“如果能再回去一次,多好”的想法。因为,如果有这种想法,说明心存遗憾,希望回到过去重新经历,弥补。而我们希望每一刻都是没有遗憾的。这也就是我理解的”Live life to the fullest.”——用最圆满的方式来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