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02《精进》,第八遍,分享框架构思
一,顺序:倒序讲。对照标靶模型,从中间的靶心,逐渐往外扩展。
二,分享逻辑:黄金思维圈,WHY HOW WHAT
即:内圈是外圈的why,外圈是内圈的how,每个圈分享一个核心点说明what
三,what框架
1,成功:什么样的成功才有意义?属于你的成功。
2,才能:什么是最重要的才能?努力。有才和有財
3,思维:保持思维的高站位和独立性,为降维准备。
4,学习:什么是高段位学习?构建体系,具备实战性。
5,行动:什么是最小化产品思维?商业层面怎么理解,个人成长层面怎么理解。
6,选择:什么是正确的选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选择。
7,时间:需要什么样的时间视角?具备远期利益视角,才能容纳自己从容选择。
四,精进锦囊(具体内容待定)
180101《精进》,第七遍,读豆瓣和得到上有关这本书的书评
收获:
1. 来自一只特立独行的猫的书评,启发:精进是一类人的性格属性。
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奋斗是一个自发的,能刺激嗨点的行为。
2. 采铜老师分享如何写书的经验
1)不用想着迎合读者口味,就写读书需要的,有时读者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时📚的作用是引领。
2) 非虚构类好书需要什么标准?
a. 书本身是一个自洽整体,是一个完成品。(严重同意!)
b. 书本身要有新东西(至少一部分是新东西),能给人新启发
c. 让读者长期受益,满足真实需求
d. 层次要丰富,耐读,不能太单薄。
3)如何让一本书有新意?
a. 深挖素材源,拓展信息渠道,譬如涉猎外文图书
b. 从自己的经历和实践中反思总结规律(与牛人链接,或者复原案例)
c. 旧事新说(譬如中国最大的ip,西游记等)
d. 写书人怎么读书?研究这本书怎么写的。把畅销书当案例反复精读。
171231《精进》,第七遍0%,全书感悟
经过第五和第六遍的通读,犹如采贝般又发现了一些此前忽略的或者并没有仔细斟酌的点。愈发理解为什么一本好书要读起码10遍。
今天看到一句话,要想检验自己是否读透一本书,就闭上眼睛想这本书。
闭上眼,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精进》有七个圈,从最外围到内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成功。是的,经过多次反思,我最终依然选择这幅图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七个层次,最能触动我的是:
时间:避免掉进短期收益陷阱,拒绝做短半衰周期的事。
选择:重要的不是选哪个,而是弄清楚你为什么选,选择的背后是什么问题。
行动:最小化产品理念
学习:构建——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用于实战。
思维:保持思维的高站位和独立性,关键时刻,靠它救命。
努力:用比标准更高一点的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
成功: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别管这成功有多大。
171230《精进》,第六遍100%,整理涉及书目和理论
一,书中提及的理论
1.林迪效应: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2.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3.明茨伯格提出匠构战略,企业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
4.阿瑟克拉克,克拉克三定律:如果一个年高德勋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5.米奇莱斯尼克,提出学习螺旋模型:创造性的学习是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和想象的螺旋式循环。
6.证实偏见: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
7.必要难度:学习的时候,要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提升学习效果非常必要。
8.杠铃策略:二八原则。80%回避黑天鹅,20%迎接正面黑天鹅。
9.自我决定论: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分别是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更主动,积极和愉快的工作和学习。
二,书单
塔勒布《反脆弱》
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李欧梵《人文六讲》
迈克尔雷《成功是道选择题》,更高标准
史蒂芬柯维《第三选择》,共赢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时代》
詹姆斯马奇《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
珍妮苏克《我想看到的世界》
彼得布鲁克《时间之线》
罗伯特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克里斯阿吉里斯《行动科学》
罗素《人类的知识》
弗里曼戴森《反叛的科学家》
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
美国国家研究院《人是如何学习的》
怀特海《思维方式》
唐君毅《说读书之难与易》
彭加勒《科学与方法》
丹尼尔威林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形式综合论》
戴维玻姆《论对话》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保罗格雷厄姆《黑客与画家》
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
村上隆¥《艺术创业论》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
詹姆斯韦伯杨《创意的生成》
小休伊特海瑟曼《怎样选择成长股》清单
本霍格维茨《创业维艰》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李纳斯《只是为了好玩》
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
彼得德鲁克《自我管理》文章
安德鲁•亨特 (Andrew Hunt) / 大卫•托马斯 (David Thomas)《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
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用户体验
艾伦库伯《交互设计精髓》
171229《精进》,第五遍100%,完成全书思维导图
171228《精进》,第四遍100%,结构阅读(只读标题和副标题)
开始制作全书框架图。
171227《精进》,第四遍44%,结构阅读(只读标题和副标题)
对第三遍阅读后建立的模型,做了修改。先后画了几版草稿,目前剩下两个结构模型。
模型1:标靶
模型二:圣诞树
171226《精进》,第三遍100%,165~291页
五、思维
元素定位:反应堆
再次读完这章,我在空白纸上写下了几个词,试图表达我对思维的理解:中央处理器,系统,利器,秘密武器,核武器。这些词基于我对思维的感知:决定人与人之间90%的本质差距。你想他重不重要。
这个存在你大脑中的反应堆,有多大能力,将决定你输入的东西产生多大剧变。
六、才能(努力)
元素定位:原材料
才能是一个人踏上成功的必要前提。围绕才能,需要怎样的才能才能让我们获得成功。而努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才能。如何不断提升原材料的品质,也是变厉害的关键因素。
七、成功
元素定位:目标
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不喜欢成功。我们需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成功,才有可能获得他。就像一千人读哈姆雷特,会遇见1000个不同的哈姆雷特。1000个人努力,也会有1000种成功。成功无法复制,唯有创造。这就跟万法皆是心的显现一个道理。人的内心各不相同,又怎么可能获得同样的投影呢?
171225《精进》,第三遍56%,1~164页
今天一口气复读了前四章,涉及四个元素:时间,选择,行动和学习。使用的读书方法是:缘着前两遍阅读时画出的重点,向前后文适当延展,比较快速地翻阅。唤起对重点的记忆,建立概览视角。
一,时间
元素定位:时间观是一种视角,能够看多远,决定了未来有多大的升值空间和潜能;能够看多近,决定了未来何时变现,及变现的程度。
二,选择
元素定位:价值观的体现。其实选择本身不需要纠结,但凡纠结,是由于价值观不清晰。所以,一旦遇到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情况,别纠结于选择本身,一定是自己的价值观出现悖论。
但选择有一个规则,即必须遵循价值观选择。否则,今天不纠结,明天也会纠结。
三,行动
元素定位:行动是态度。行动虽然是个动词,但其核心和主要作用在于破除心理障碍。我们不喜欢鲁莽,但也会过犹不及,陷入泥潭。所以,想明白了就要立刻做,趁热打铁。
四,学习
读第三遍了,我依然觉得本书最难的部分是学习和思维。学习和思维这两个行为过程很难完全拆开。有效的学习一定基于深度思维,有效的思维一定基于深度学习。
元素定位:学习是扩容内存。它是意识和动作,但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
终于碰到一个动作属性的元素了,就可以回答HOW的问题,即如何有效且深度的学习。
Q1:如何确定学习方向?用提问的方法。
Q2:如何深度学习?解码,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Q3:如何确认习得?知识操练。
Q4:如何让习得的内容发挥更更大的作用?形成系统
171224《精进》,第三遍0%,留白+思考
今天应该开始第三遍阅读,但我没有急于开始读。最近,我将这本书时刻带在身边,今天也是,看着他好几次,脑子里在想:
1. 已经读了两遍,第一遍通读,第二遍带着问题精读,这第三遍该用什么角度去读?
2. 第一遍读完觉得get到采铜老师传授的变厉害秘技;第二遍读完却变得依然不清楚该从何处入手让自己变得更厉害。问题在哪?缺的那点是什么?
我又把《序》读了一遍,重温采铜老师的写作初衷。老师说,这是一本奇怪的书,它是某种复杂的混合物,有老师的经历以及对经历的思考;也混合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回头看我整理的涉及书目就知道了,真的范围非常广)。实践和理论,应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而非独立。
重点来了。
这本书打开了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话术转换:上述7点是变厉害的七个要素+实践和理论是互相印证,而非独立
得出:由七要素以互相印证和补充的结构组成的系统,可以让我们变的更厉害!
反思:
第一遍阅读时,我是用线性结构的视角去读的,阅读愉悦感和满足感来自对新知识的新鲜感。这是比较低层次的满足。此时,对新信息的了解会让大脑误以为已经掌握。
第二遍阅读时,“已经了解的信息”无法再带来新鲜感,所以大脑没有被刺激。同时,我发现,明明刚读过,居然50%已经忘记了!更何谈运用了!我一点儿没有变的更厉害!于是,大脑认识到,根本没有掌握!
于是,我渴望掌握。单独的信息点不能产生功能,只有系统可以产生功能,让输入发生变化。
所以,第9天的收获就是确认阅读第三遍的目标,找到这个变厉害的结构。
171223《精进》,第二遍100%,定向阅读第1至4章
第二遍,每一个章节都带着问题读完。同时对作者提到的其他书名,定理等均作标记,稍后这些内容都将整理进我的“想要了解”清单。
有个奇怪的感觉,第一遍阅读时认为自己get到的点,反而现在有的又不明白了。
《精进》这本书确实如其副标题《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回答的是how的问题,说明了一套方法论。配合最近在修炼的价值观呈现,我预感会有更高阶的收获。目前还有些点没有想明白。
书中给了很多实际经常遇到的bug陷阱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可解决方案。这点,我目前认为是本书最大的可取之处。因为对于尚在积累初期的人而言,无论是精进还是成功的心理表征积累都不足,依靠自身容易迷失,此书能够提供一般情况适用的指引。
譬如,结合自身反思,我过去最常犯的陷阱问题是:
1) 纠结,心理耗能大
考哪个证,上哪个老师的课,买哪本书等这些问题上耗费太多无聊精力和时间,导致还没开始就累了。这其中有几个问题:过于高估单次选择的重要性,认为占有资源很重要,囤课囤书的事干了不少,没有跳出问题去觉察本质。
2)行动慢,成长慢
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思维层级太低,思考效率太低,得出下意识思考结论后无法做更高维度的思考和反思,说白了就是积累太少,刻意练习太少。投入很多无意义的时间,但想不明白问题,偏偏我是一个C型人,需要逻辑指引,所以表现出来的问题是起步慢,慢热。
3)陷入隐性假设错误的坑
这个坑最致命,曾经困扰我很长时间的问题是,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我要不要转行?这简直就是死循环。转行吧,等于要舍弃此前的积累,从头开始,直接带来收入减少,职位降低等弊端;不转吧,现在的工作又干的不开心,用水深火热形容不为过。
但实际这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逻辑是存在很大bug错误的。其中隐含的前提假设就是错的:现在工作不开心是否只有换职业能解决?喜欢和职业是一回事么?转行等于舍弃从前所有积累么?等等。
假设错误,我们的思维空间弹性就很低,自然很容易做困兽之斗。
输入此类的问题,《精进》提供了破解之法。
171222《精进》,第二遍166~214页,定向阅读第五章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
采铜老师在这一章节主要讲解何为创造力思维。分以下四个角度:
1)有效思考需要简洁
2)潜意识让创意显现
3)思考的有效工具:图像化
4)周密思考,即多维度思考
我对这个部分不是非常有共鸣,但有一句话触动我的神经:“信息过载不是因为信息太大,而是我们的“过滤器”失败了。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前提是修好“过滤器”。譬如时间之尺的方法,用问题筛选信息的方法,这些都是接近问题根源的答案。”
既然只是接近,那么问题根源是什么?让我们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抽丝剥茧。什么是过滤器,其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过滤即筛选,其标准是价值判断,结果是保留认为有价值的,去除认为无价值的。
过滤器失败,即价值系统失灵,失去判断依据。这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价值系统缺失,另一种是价值系统低阶,无法用于素材判断。
于是,作者给出了两个比较通用的价值判断系统:时间之尺和用问题来筛选。
1.时间之尺:其本质是将分析对象放到更广泛的时间维度去评估。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将事物归集于当下,逼迫自己在很窄的维度里去做判断。但一旦将时间视角拉长,很多事物呈现的利害关系及重要性也会发生巨变。
2.用问题筛选即有用论,代表信息可以解答近阶段我们遇到的5W2H问题。
但是,我认为更有效,更能经受考验的过滤器,实际就是建立自己的三观。基于三观去做筛选及思考,最大的好处是:逻辑自洽。所有事情都可以在你的这套思想体系里成立,得到相应的解释。而技术方法论的解决之道,难免遇到无法解释的情况。
所以,思考的第一步是解决个人三观。
171221《精进》,第二遍216~254页,定向阅读第六章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带着问题读:
问题1: 什么是努力?
P223,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的较量,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其策略性提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进阶思考:
个人资源包含:时间,金钱,注意力,人脉,知识,技能,及这些资源投入的程度
行动方向的选择:体现选择,取舍的重要性,其成功的前提是准确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持续积累,对抗舒适圈,螺旋式成长
问题2: 为什么努力是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P223: 人的心智具备可发展性,大脑具备可塑性;人种先天智力差异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力其实比我们普遍认为的小;所以后天努力对人的改造作用更惊人。努力的目标是提升个人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功。
问题3: 如何提升努力才能?
1. 资源投入的策略:
1.1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专注发展优势才能
1.2 行动高标准:绝不苟且,做到极致
2. 行动方向:
投入二八原则,简直先某一领域深度,再追求横向发展
3. 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
3.1 设置必要难度
3.2 持续积累,只有深入,才能培养真正的兴趣
问题4: 如何校验自己的努力水平是否高效?
没有找到答案
171220《精进》,第一遍165~291页,进度100%
感悟001:原计划3天读完第一遍,实际用了5天,延迟2天。说明:我们在完成一项事情时,往往会花费比自己预计更多的时间。至此,22天内测过去23%,接下去我要再读9遍,且完成一份逐字稿。压力有点大。
感悟002:我开始把读书时间和日反馈时间都往前调整,一方面不希望自己再匆忙打卡,另一方面,我希望给自己留更多时间去提升阅读力和思考水平。卡点打卡有一个弊端是:就好像铃响交卷一样,提交完就不会也没有时间再读,再回味,再思考。对于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低水平。
感悟003:《精进》一书从7个方面论证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也就是一个厉害的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驾驭时间的能力,做出更好选择的能力,行动力,高效的学习能力,高段位的思考能力,努力的态度和独立的成功观。从头脑,心智,观念全方面给予支持。
今天阅读的内容里,作者举了一个列举清单工具的例子,叫《每周快乐指南》。我觉得很有意思,也立刻尝试了一把。
我的每周快乐指南(做这些事让我感到快乐)
001. 周末睡到自然醒
002. 把积累了一周的脏衣服洗掉
003. 把地拖干净,散乱的东西收纳好
004. 歪在沙发上,一边吃薯条一边看综艺
005. 去一次健身房
006. 带小狗去公园玩半天
007. 拼一幅拼图
008. 跟妈妈逛一圈宜家,饿了去隔壁商场吃东西
009. 看一场电影
010. 吃一顿丰盛的素食
171219《精进》,第一遍进度0
截止目前,今天还没读书。
针对过去3天读书内容,反思和改进:
反思001:第一遍读书原计划略读,但依旧习惯性变成逐字读,所以花费时间长。并非略读好还是逐字读好,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会在这方面多留意,看哪个效率更高。
调整002: 读书标记。读书的时候会遇到拍案叫绝的部分,心想:哇塞!作者太厉害了!没错!就是这样!我怎么没想到呢?!出现类似心理活动表明这部分可能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或者相反,或者开创了视野,总是在认知层面激起了火花。从前,我会在这个地方划线或者画五角星。现在我在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系统笔记的习惯,决定在此类地方标注WOW!是不是很形象?!无论什么时候复读,都提醒自己,此处曾经带给自己的刺激,重温高潮体验。同时,可以形成对比。
感悟003: 关于学习的目的的思考。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即掌握技能;而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囤积,那没有任何产出和意义。所以,学习的知识和信息如何可以转化为我们的技能,是一门艺术。我在18年有一个年度目标,是帮助朋友的新公司产品上线,义务劳动。其实我就是借用了书中提到的一个技能训练方法“设计式操练”。其实我会设定这样的目标,仅仅基于我对这条路有可能行得通的一个假设,而书中作者的论证进一步证实我的想法,给我更大的信心。
171218《精进》,第一遍114-164页,第4章
第四章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怎么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怎么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但没有找到很好的指引和有效的方法。
反思下来,是没有找到能够说的透彻的理论来阐述这个问题。
这个章节也并没有把这个内容点说的十分透彻,但他至少解释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深度学习?这是在学习方法论领域的一个更深层次的探索。如果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不仅希望习得一项知识,我们还希望内化它,将知识融于自身体系,并产生效益,这本身是更高维度的学习目标,需要用更高维度的学习方法论。而此前无法实现的原因,就在于自己一直是用低纬度的学习方法。
读这个章节,与我此前读的《刻意练习》有共鸣之处。在知识和技能内化的这个点上,两本书给了不同方向的说明来支持。
最近的读书和学习,大多围绕自我成长的底层逻辑开展,这对我这个大C来讲十分重要。弊端是学习的内容有点串,好处是多管齐下,终于快要通了!我有这个预感!
P.S.《精进》这本书有点超出我预期的惊喜!选对了!
171217《精进》,第一遍77-113页,第3章
第三章 即刻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感悟001: 所有大牛一致推崇的利器。猫叔说:不去做,然并卵。易仁永澄老师说干丫的!采铜老师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感悟002: 精益创业,构建-测量-学习。猫叔说,先完成再完美。做到3点: 1,克服过渡准备的惯性;2,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3,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如此,我们可以保持一定的灵活度,游刃有余。
感悟003:三思后行。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决策力,来替代拍脑门的感觉。
今天一天参加易仁永澄老师的2017年度目标制定的烧脑课程,老师给了很多底层的思维逻辑,听懂了但还没有理解透,关键落到自身的问题和行动上,还有距离。随着学习的深入,积累的增加,发现牛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惊现统一。听过课后,对采铜老师书中说的很多点体认更深刻。
171216《精进》,第一遍1-76页,1~2章
第一章 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时间)
感悟001:在工作和闲暇用两种时间视角,工作时用未来视角,有目标有计划的快速完成;闲暇时用当下视角(享乐视角),让节奏慢下来。对比自己,长时间用未来视角,疲于奔命,满足感低。
感悟002: 少做衰减周期短的事,譬如无目的的刷手机,看综艺,玩游戏等等。这点我本身就做的不错,但为什么依然没有形成积累?自我分析原因:衰减周期长的事没有坚持做。
感悟003: 拖延症如何治?加大远期未来的可操作性,落地性,便于着手立刻做。提升短期未来的操作难度,降低其便利性,譬如将游戏卸载等。自观:我的拖延症主要原因是事情太大,思路太多,无从着手,所以用先做5分钟,增加事情可操作性可缓解。
第二章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的选择)
感悟001: 目标悬置。不是放弃目标,而是一段时间内搁置,等到合适的时间再拿起来做。对自观:短时间内有很多东西想学,可以集中2/3天学a,再2/3天学b,集中精力攻克前期难关。长时间来讲,譬如自己想出国留学,这个就是悬置,从未放弃,等待时机。
感悟002: 人生是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即单次选择的重要性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高。所以,人生是不断校正发展的过程,如果发生转换,并不意味着推倒从来,曾经经历的一切一定会沉淀在身上,说不定哪天可以重焕光芒。所以我们要分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来看待转型的问题。
感悟003: 突破思维的限制,重点讲2个:1个是身份的限制,固守身份带来的思维模式,限制的行为和思考;另1个是突破认知上的隐形限制,有些我们想当然的想法其实经不起推敲,反而是画地为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