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那买了自制牛轧糖,和小朋友一起去取的路上我们有段聊天:
"小朋友,一会我们要去取牛轧糖了,取回来后,我们要不要做点啥?"
"我们应该约定一下。"
"怎么约定?"
"我一天吃三颗。"
"妈妈感觉三颗有点多。"
"那我一天吃一颗。"
"一颗妈妈觉得有点少,要不两颗吧。"
"好,两颗,我上午一颗下午一颗。"
"吃完糖要干吗?"
"喝水漱口。"
"好的,妈妈相信你会记得我们的约定。"
第一天,我稍微监督了一下,看到他做得很好,便对他说:
"妈妈注意到你今天上午下午各吃了一颗糖,且吃完糖之后都有喝水漱口,谢谢你遵守和妈妈的约定。"
他摇头晃脑很得意地笑笑。
从第二天开始,糖就放在冰箱里他能拿到的地方,他想吃的时候跟我说一声然后自己拿,这么多天过去了他一直遵守得很好,并没有因为我看不见的时候多拿,我也是很惊讶他的执行力。偶尔晚上他也会念叨吃糖,但我一提我们的约定他就会立刻说明天再吃。
我家孩子之所以能有现在的这种自觉状态,我想,一方面是我相关的育儿技能应用得相对熟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并不反对或扼制他吃任何"垃圾食物",我只是会引导他少吃并做相应防御措施。
很多家长不光对糖、汉堡、饮料、薯片及各种零食釆取"堵"——不让吃的态度,他们也对电视、手机、电子游戏等也釆取"堵"——不让玩的态度。管得过于严厉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举身边人的例子,朋友的孩子三岁前没吃过任何糖,上幼儿园有次吃了小朋友的棒棒糖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他手上每天都举着好几根不同口味的棒棒糖,一根换一根的吃,去超市就是要买各种各样的棒棒糖,不给买就撒泼打滚……
关于电子游戏,网瘾青少年实在太多,已成一种社会现象。我同学的父母为了让他考上大学,杜绝了他高中期间的一切娱乐活功,其中就包括了他最喜欢的网游。结果上大学后,以学习的名义让父母帮买了电脑,而父母又天高皇帝远管不上,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整天整夜地玩电脑,不光课很少去上,连饭都很少去食堂吃,到最后差点被学校劝退。
当然,这是两个相对极端的例子,但又确实是切实存在的真实例子,在这两个例子中,孩子的父母对他们"不认可的事物"都采取了"堵"的态度,正如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时一样,堵只是帮他们暂时解决了水患,一旦外在环境改变,水就可能溃堤一发不可收拾、无法控制。
不如跟大禹学学疏导吧。
对于我们不那么认可的食物,我们一方面允许孩子们吃,但又与孩子一起商讨,制定出大家都同意的规则,然后监督执行,如我家的糖果例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去品尝更多更美味我们又接受的食物。比如孩子喜欢吃洋快餐,我们允许他们吃的同时可以引导他们去尝试牛排、意面以及中国的各大菜系,给他们也让他们知道还有更多选择。
对于电视、手机和电子游戏也是一样,首先我们允许孩子们有这样的休闲时间,但也不是放任不管,我们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使用规则,同时也要引导孩子们走向户外,让他们知道户外有更多可供他们选择的娱乐项目。
历史鉴证,鲧用堵的方式并没有治水成功,而他的儿子大禹用疏导的方式治水成功并名垂千古。疏胜于堵不光适用于治水,也同样适用于育儿,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