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换过不少地方,住过的地方也就算不少。高中之前一直在家乡农村和父母住在一起,自从上了高中,在乡下住的时间就剩下寒暑假了。工作后回家到乡下房子住的时间就更少了。从高中到大学,从上学到工作,从一个工作换一个工作,我从一个城市换到一个城市,离开了家乡的土路,离开了家乡的小河,离开了家乡的一草一木,离开了家乡亲切的乡音和一张张温情的笑脸,我徘徊在异乡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中,我是那么的渺小,都市的霓虹灯和街头热恋的男女倾述着都市的繁华和热烈,我游荡在别人的城市,看着地上自己暗淡的影子,心里空荡荡的。
道旁河边的老杨树,在夕阳下,影子越拉越长。但影子再长,也离不开老树根。都市的景色是美的,柏油马路、地砖铺砌的台阶、修剪整齐的花圃、穿着美艳的姑娘,然而这一切我都我心欣赏。老树跟拉着影子,再远也不让它离开,也把我的影子拉回那个我记忆中的小屋。
那是我上初中时,三年住过的地方。不大,简陋,安静,却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部分。那时家里的房子不大,主屋三间面南背北,典型的农村民房布局,中间是堂屋,两侧是房间。厨房和主屋是分开独立,在主屋的东南侧成L型布局,与主屋不相连。连同厨房加起来面积都没有现在成立一套中等户型面积大。但就是我们父母一起生活若干年的幸福小家。而我的那间小屋,并不在房子里。我住的小屋其实是厨房和主屋之间的一段空间,父母请人把厨房和主屋连了起来,于是我的小屋就出现了,小屋建起来后,我欣喜的发现,长度刚好放下一张床,宽度还能放下一张写字桌。于是我主动请求父母,让我住到小屋里面,我的理由是在小屋里,我能安心学习。小屋实在不大,床是竖着进来,然后垂直旋转在勉强安排下来,布置完,一切都如自己想象的那样,独立、安静,我就在这小屋看书、学习,没有音乐、没有墙纸,一样的温馨。
其实,我主动住小屋,还有另一个目的。初中时,我主动报考的是乡下一个联办中学,弃镇中而远道选择联中,是据说联中办学的认真。然而却是早晚十多里的路程,个子小小的我,骑车父亲给我的大杠自行车,冬天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出发了,晚上也是天黑才赶到家。那时农村的冬季是闲的,不像现在种植大棚,冬季一样忙人。我住在独立于主屋的小屋里,这样我上学,就可以不用惊动父母,我自己弄一点吃的,门一关骑上我的大杠,往学校晃。晚上回到小屋,父母看看电视,我在小屋里关上门,点上灯,看看书,做做作业。小屋灯不算亮,甚至有点昏黄,但却照亮小屋的每个角落,也照亮了我的前程。
小屋忠诚的服务了我三年,我上高中后,小屋就没有人住了,小屋也就改变了用途,成了仓库。小屋并没有因此而黯然,因为小屋本来就那么朴实,我喜欢她的朴实,她为有人住过而自豪,我却为自己住过小屋而自豪。
离开家若干年,家里的房子因为破旧翻新过。厨房连同我的小屋都被拆了,我走在都市的柏油马路上,一个个明天,而我的小屋只有在我的记忆中的昨天了。小屋没有历史,小屋有的也仅仅是这些微不足道的故事,小屋被拆的时候,是不是笑着离开的?她有没有想起曾经住在里面的我?
如今小屋的位置已经找不到一点小屋的影子,建造小屋的父亲多年前也已经离开。但我相信小屋还在那里。如今我回到家,还是农村三间结构,我似乎仍能感受到小屋的气息,或许她已经是柜角的数粒尘,写着不足一页的故事,足矣,那时我记忆中美丽的故事。嗅着小屋的气息,我深情的呼唤,小屋啊,我的小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