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面对如今的魏国,曹芳,别无选择。
曹芳,魏国第三任皇帝,魏国第二任皇帝曹叡的养子,自幼生长于宫中。围城内之人,犹如笼中之鸟,曹芳既无曹丕之心机手段,更无曹操之雄才大略,只因曹叡膝下子嗣皆亡,便继立为帝,后废于司马炎之手。最终,历史选择了司马晋替代曹魏。
内惧宫廷之乱,外恐战争之繁,曹操的玄孙曹叔良,为求续脉香火,率领族人,一路向南。终一日,行至此地,觉风水甚好,进可返中原,退可守岭南,便定居下来,取名曹家村。后世人因该村族人皆曹操之后,便改名为曹候村,又将邻村之水称为曹溪。
天子后裔竟也沦落至此,混于山民之中,聚于浅水之畔。谁能料得岭南,这南蛮之地也有这等荒蛮之事?
(二)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一西域僧人渡海而来,手持摘于释迦摩尼悟道菩提之种,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亲手植于院内,并预言:百七十年后,有位肉身菩萨在此演化得道。唐仪凤元年(公园676年),六祖惠能在法性寺以风幡之论震于佛界,并剃度出家,开东山法门,度量众生。他,就是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法师,也是光孝寺的第三位开山祖师。
智药法师率领弟子溯江而上,行至曹溪,口渴难耐,便俯身捧溪水,一饮而尽,顿觉清凉,又见山水环绕,峰峦奇秀,宛如印度西天佛国之宝林山,是为传法修道的好场所,于是便住了下来。智药三藏法师倡议民众信法,亦预言百十年后定有无上法宝来此弘扬法教,其亲身力行与苦口婆心也赢得了当时韶州牧侯敬中的支持。
释迦牟尼为佛;释迦牟尼说的话,即佛的教义与实践,即佛法,是为法;实践佛法的人是为僧,佛、法、僧是为三宝,又因此地酷似西天之宝林山,故智药法师取名“宝林寺”。侯敬中将此事秉呈梁武帝,深信佛法的梁武帝批奏:“可”,并敕赐“宝林”二字。
阿弥陀佛,智药三藏法师心愿终了,便开山传法。
(三)
惠能辞别五祖弘忍,一路南逃,行至曹溪,天下无名,人皆不知,然巧遇儒士刘志略,厚礼待之,甚是感激。志略知惠能得法,告之有姑为尼,法号无尽藏,愿为请见。惠能见之,释《涅槃经》意,无尽藏逐问:字不尚识,何以解义?惠能答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后,姑侄二人教其识字,惠能则为二人讲授《金刚经》。
既然是逃,便不能久留,惠能临别前师父嘱咐:遇怀则止,遇会则藏,曹溪,非怀非会,继续南下吧。在如今肇庆市的怀集四会一带,惠能藏与山民之中十五载,以身践行,悟后起修。后过江出山,以光孝寺风幡之论出世告人。一日,印宗法师问起:何以常住?惠能知是一语双关,静默少时便回复道:曹溪宝林。次年春,惠能辞别众人,前往宝林寺。
惠能重返宝林寺后,弘法三十六年,其独创的“顿悟”与其神秀师兄“渐悟”形成二分南北之势,史称“南顿北渐”。公元712年,惠能速令弟子返新州(今新兴县)驻塔建寺,翌年,惠能落叶归根,并在报恩寺(今国恩寺)圆寂。后世弟子法海禅师将其言行教义,记载成册,编撰为《六祖法宝坛经》。该书为中国人写的唯一一本可以称为佛经的书。如今,六祖肉身舍利仍供奉在南华寺祖殿中央。
(四)
九六,亢龙有悔。终遭一截——“三武一宗”法难之唐武宗灭佛运动。
宋初,又半毁于火。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元年赐名“南华禅寺”,并沿用至今。
后至元宋,再三遭兵燹,祖庭败落。
(五)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憨山德清大师受南韶长官之邀主持南华寺,所见之景,破败之极。憨山大师开辟祖庭,选僧受戒,开设禅学,订立清规,重修全寺长达八年之久。期间,德清大师屡次受人污告罪之,数次被贬偏远之地,终得水清鱼现,又重返南华,继续未完事业。
著作等身的憨山大师不仅修复了南华禅寺,也振兴了南韶禅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本以置身法云寺(今江西九江庐山)的德清大师再次应韶阳太守之邀,再入曹溪,开坛讲经。只是这一次,憨山德清大师永远留了下来。
圆寂后的憨山德清大师真身舍利同六祖惠能大师一道,供奉在南华寺祖殿中。
(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那时远在岭南深处的南华禅寺,如今也因便利的交通变得随时可以前往。
你拜,或者不拜,佛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信,或者不信,佛就在那里,不生不灭;
来者多求福报,少求智慧,智慧在何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