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57】
【原文】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生,岂有六阳?阴亦然,唯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唯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唯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出来。”
[注释]
①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语出《二程遗书》程颢语。意为仁者将自己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
② 墨氏‘兼爱’:墨氏即墨翟(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学说与儒学并称“显学”,被后世称为墨子。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兼爱”即爱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
[译文]
陆澄问:“程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那为什么墨家说“兼爱”反而被说成是不仁呢?”
先生说:“这个很难解释。必须是你们自己体察出来才能得出答案。仁是天地造化生生不息的天理,它弥漫宇宙天边,无处不在,然而它的流行发展,也是有个渐进的过程的,所以才能生生不息。比如每年十一月冬至的一阳初动,一直到来年四月谷雨的六阳生发,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一才能走到六。阴也是这样。因为渐进,所以就有个发端之处。因为有个发端处,所以会生长。因为生长,所以生生不息。譬如树木,开始发芽便是树木生成的发端处。发芽后长干,长完干又开始抽枝生叶,然后就繁衍生长永不停止。如果无芽,哪有干有枝叶?能发芽必然是下面有根,有根才能活,没根就死了,无根哪里去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之意的发端处,像树木的发芽。从这里开始而仁爱百姓,泽及万物,便是抽枝生叶。而墨家的‘兼爱’‘无差’等思想,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陌生人一般看待,就没有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它是无根的,便不是生生不息的。哪里谈得上仁?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理就是从孝悌中产生出来的。”
[解读]
墨家的爱,和儒家的爱,是针锋相对的。
任何一种学说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墨子提出“兼爱”,正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不能相互兼爱,列国之间,无休止的攻打杀伐,很少有哪场战争是出于正义的目的,无非都是为了一国之私利而相互厮杀。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儒墨两家各自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儒家提出了“仁爱”的口号,墨家祭出了“兼爱”的大旗。
儒家主张爱有等差,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先修身齐家,爱自己家人,爱妻子儿女,父子兄弟,再爱亲戚朋友,再爱本乡人,本国人,最后爱全世界人,爱天地万物。墨家的兼爱呢,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四海之内皆兄弟,对于所有的人,都要一视同仁,互相关爱,不要互相攻打,然后开源节流,任贤使能,达到天下大治。
儒家和墨家,都是理想主义的。但是儒家的理想,扎根于人的原始冲动,首先是爱自己家人,再爱别人。遇到无道暴君,首先是明哲保身,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不去跟他死磕。墨家的理想,则已经脱离了人伦,变成纯粹理想的世界主义。这里没有哪个“正确”,只有你个人的选择。
回到《传习录》 这一段,看王阳明先生这里对“兼爱”主张不合理之处的论述是有道理的。“兼爱”的变种“侠义”精神,其主张本来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管你和我认识不认识,关系的远近,我看着不公平,我就要出头。但是这种精神也就是解人的一时之危,人生在世,谁都难免一时一事之缓急,此时,侠义之行,无疑是雪中送炭,所以说,这种精神产生的土壤决定了这种精神终归不会消亡。但是从人之常情方面而言,如果自己的父亲和一个陌生的路人同时落水,而恰好两人都是旱鸭子,此时,如果你先去救路人而舍老父于不顾,别人也一定说你脑子进水了。此时,阳明在这里说的“仁”总要有一个发端之处的说法,就会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先爱自己家人,王阳明说,父子兄弟之爱,就是发芽处。那下面的根是什么呢?我以为是先爱自己,只有爱自己,自己过得好,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发点是自己,我自己想得到的,也帮助别人得到。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遭遇的,不要加之于别人。根在自己身上,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己,才能及人,由近,才能及远,这是儒家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