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源起于孩子的作业,第一章的阅读笔记也侧重于此,书中所有案例均倾向于与父母或老师不合作的孩子,即不听话的孩子。那听话的孩子呢?
“宝宝真乖!” 这句话,我相信你一定经常听到,在有娃以后听到的频率就会更高,无论是在溜娃时碰到的陌生人,还是身边熟悉的亲朋好友,它都是交流时破冰或赞赏的好用语。
可就这个“乖”字,它真的好吗?未必。一它很笼统;二是如果它在一个孩子身上使用的多了,就会成为这个孩子的标签从而误导孩子。有一次我们去一同事家聚会,刚好她姐姐和其4岁的孩子也在,因为我们其中的一个同事夸赞小朋友“真乖真听话!不吵也不闹。” 那孩子一个晚上就没说话,也没和其他小朋友玩;最恐怖最气愤的莫过于近段时间曝光出来的关于机构对孩子不好的事件……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能提早说出来,悲剧会不会少一些呢?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个美好的童年。
马后炮于事无补,却有提醒的意义,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1. 本书讲了什么?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沟通时,尊重孩子,专心听,与孩子共情,感他所感,用简练的语言或便条赞赏孩子,鼓励孩子自立并与我们合作,概括如下。
2. 运用书中方法时,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1) 首先要接受不完美的现实。
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问题”来纠正,同时,也要放弃“成年人总有正确答案”的想法。做一个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来的 “足够好的妈妈”,国内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把它翻译为“60分妈妈”的就好。
2)说出自己的感受,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
“我不喜欢你这样”或“喜欢你这样”,之前一直有意的回避这种字眼,因为担心这样说出来会让孩子为了迎合别人的喜欢而不顾自己的真实感受。
不要担心自己的感受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让他们知道父母也是常人,有情绪有感受;第二,这是亲子关系友好的基础,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尊重他们的,感受是可以说出来的,不能忽视的,父母是在乎他们的,看见即是爱。第三,也是共情的前提,有助于孩子在社交中更好的成长。
3)得到许多的赞赏,但他仍然害怕冒险去尝试。
他尝试几次失败后,就很受打击,可以用下面的办法:
他气馁的时候,不要忽略他的难过心情。“这个问题花了这么长时间,没有想出解决办法,是会让人气馁。”
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失误,且认识到失误是每个人学习新东西时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
父母接受自己的失误。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借机对自己大声说:“哦,真是的,我真希望我没忘记带钥匙……这已经是第二次了……我怎么做才能保证下次不会再忘?……我知道了,我准备一把备用钥匙放在一个隐蔽的地方。”
4)面对固执己见,不会灵活处事的孩子。
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随波逐流,让孩子在自己的角色陷得更深。父母的任务就是寻找和肯定他的优点。
他很有意志,又有韧劲,但是,他也一样有能力开放思路,灵活办事。
5)权威期待
玉不琢,不成器。家长的态度表明了对孩子的期待。做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权威,我们要积极正向的期待——我相信你。
有助于成长的沟通态度是这样的:总的说来,你是个可爱能干的孩子。只是现在出了些问题,需要注意一下。你自己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你就能负起责任来。
阅读本书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我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我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想树立一个榜样,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让孩子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妈妈的乖孩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