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今天想要书写的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今天的,已经是上周五的故事了,但它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今天,我决定要写下这个故事来。
上课到一半,我问同学们:“刚刚这一部分大家理解了吗?”全班回答“理解了”。我知道有些人没懂,便随便抽了两个学生起来:“我刚刚讲了什么,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我知道有些人是习惯在课堂上不听讲不动脑的,他安安静静坐在那,不影响任何人,甚至没有做任何违纪的事情,但老师刚刚说了什么,她不知道,脑袋也没有任何思考,“不听不想不捣乱”成了他的课堂常态,或许只有体验式的教学适合他们,但凡有些许讲授的内容存在,她便开启这种模式。倒并不一定是知识真的太难和无趣,而是这样的状态已成习惯,刚好这种习惯往往没人干预。
“不懂就是不懂,没有关系,不懂你大胆提出来就可以了,每一次有人提出自己没懂,我从来没批评过你”。我正在开始教育,小韦同学发话了,他自认为自己的发现可以给我一个解释:“是这样的,撇成绩的人其实没懂,他也知道自己没动,但是好成绩的人说自己懂了,他们就不好意思提出来了。”当我一方面觉得他说得在理,一方面为“撇成绩和好成绩”这样的字眼感到刺耳时,班上的小李也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你们别撇成绩好成绩的说嘛,好像大家是两种人一样。”我当时甚至听到了这句话背后的愤怒情绪。
其实小李属于好成绩的那一批,但她那及时的反应,真让我有些感动,有的孩子就是这样温暖,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好成绩和撇成绩之分,大家都是人,没有什么两样。而刚好这个小李,就是我心中理想的儿童模样:不是最优秀的那个,但自信积极;不是最幸福的那个,但温暖善良;不是最完美的那个,但自尊自爱。可悲的是,有的人在小学就已经开始给人分类了,这样的分类方法,到底是谁给他的呢?
整体来说,这个故事尽管带给我思考和提醒,但感动和温暖还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