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火爆全网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家庭主妇罗子君靠老公的收入,每天过着逛街购物、陪孩子的悠闲生活。因为长年不工作,罗子君和丈夫的思想差距逐渐拉开,两人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几年后,丈夫终于没有抵抗住职场同事凌玲的有意亲近,背叛了家庭。
刚刚离婚的罗子君对生活特别绝望,甚至吞下了安眠药自杀。被救醒后,她决定开启新的人生。在身为职场精英的闺蜜帮助下,罗子君勇敢地重新步入社会,逐渐成长为了精英女性,让前夫刮目相看甚至悔不当初。
罗子君的经历让人们意识到了婚后与伴侣共同成长的重要性,生怕自己一时懈怠,就跟不上对方的步伐,导致情感或家庭出现危机。
可正当人们憋着劲儿暗自努力时,一些员工年纪轻轻却过劳死的新闻,却让我们再次陷入了恐慌和迷茫:不努力容易被社会淘汰、被伴侣嫌弃;太努力又会伤害身体,甚至突然间撒手人寰。
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突然迷失了方向。似乎无论哪条道路,都并非康庄大道,因为它们都隐藏着不知何时会爆发的风险。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焦虑和困扰,不妨看一看《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这本书的作者周岭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擅长把深刻的道理写得通俗易懂,他的文章常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争相转载。
那么关于努力与躺平的问题,周岭在《认知驱动》这本书中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01长期待在舒适区,必然会导致退化
很多人都把自己目前不如意的状态,归因于在金钱方面的缺乏。他们认为,如果自己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或者运气爆发中个几百万的大奖,那今后的人生肯定会安乐无忧。
可如果我们查找一下那些曾经中过大奖者的资料,调查他们在中奖后长期生活中的表现,就会发现,90%以上的中奖者只是在短期内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可是当奖金花完,他们又会回到曾经平凡的日子。
甚至还有很多人,因为中奖而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即使奖金花光,享受过奢侈生活的中奖者们,也很难再甘心回到之前平凡的生活。于是他们不惜通过借钱来维持自己的光鲜亮丽,最终因负债累累而破产,沦落到当乞丐或是捡垃圾,过得还不如中奖之前。
由此可见,人们印象中一劳永逸、完全没有压力的生活,从长期来看,会导致我们丧失对未来风险的警惕心理,相关机能也会因为缺少警觉而麻木退化。
之前在唐山收费站工作的中年大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认为自己吃着公家饭,捧上了“铁饭碗”,只要把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做好就行,丝毫没有想过在工作之外去提升自己。
突然有一天,唐山政府宣布撤销周边所有路桥收费站。即将面临失业的大姐完全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啥也不会,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才36岁,就把自己的人生定位成“再无学习和前进的可能”。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与她常年生活在平稳安逸、缺少压力的环境中,有很大的关系。
人人都有惰性,很多人一旦有了稳定工作后,曾经的奋斗意志就会逐渐被消磨,慢慢地他们开始停止学习、浑噩度日。于是当新的挑战出现时,他们就会表现得无所适从。
所以,即使我们十分幸运地进入了舒适区,没有什么令人焦虑的压力,也千万不要把气一松到底。因为随着时代潮流的不断前进,舒适区的消逝与瓦解,很可能会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某个时刻,就会突然降临。
02很努力却依旧没有成效?那是方向出了问题
而很多感受到生活压力的人们,常常会逼迫自己变得特别努力。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反复,封闭式抗击疫情的同时,也给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多不便。
此时随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焦虑感的增加,很多网上培训机构趁机推出各种提升技能的课程,让互联网培训再次大火了一把。对未来迷茫的人们生怕自己被时代的大潮抛下,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各种技能,想给自己增加一份保障。
于是他们像海绵一样努力吸收各种知识,和工作相关的、不相关的;未来可能用得上的、大概率用不上的,全部都学起来。
今天听说写作很有前途,容易实现财富自由,果断报名课程;过几天看到配音兼职的收入很高,某某老师半路学习也赚到了几百万,再次报名;没过多久,又听到导师介绍电商的市场多有潜力,配合技巧就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坚决报名学起来。
每天学完了这门赶紧学那科,匆匆把课听完,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体悟,感受每种知识或技能背后所需的能力和要求,更没有时间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沉淀下去,转化成自己扎实的能力。
我们很少去思考现实的结果,只是一味去追求简单、新鲜和快速的过程。长此以往,逐渐迷失在没有实效的自我欺骗中还不自知。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我们有强烈变好的愿望,也愿意付出持续的努力,但最终收获的结果可能还是平庸和普通。
有“半个圣人”之称的曾国藩原本资质平平。自幼年读书时起,父亲就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通过这种方法,资质普通的曾国藩把基础打得步步扎实,他每一次进步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丝毫浮躁,最终做出了一番令人瞩目的成就。
可见,上乘的学习方法就是这样原始、简单。不需贪多求快,只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扎实推进即可。谁在这方面耍小聪明,谁就会吃亏。
03最好的状态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的边缘
当处在人生的低谷,承受着各方的巨大压力时,我们就会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此时人们要么选择黯然徘徊,“躺平”放弃;要么就会奋力拼搏,重回高峰,但巨大的消耗也常常会让自己元气大伤。
此时达成目标后,大多数人都会大松一口气,然后选择在新的舒适区里疗伤恢复,也因此又陷入到了缺少压力的“退化阶段”,因为毕竟没人愿意持续高强度地拼搏。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了很多人都在经历的,大起大落的波浪式成长轨迹。
这样看来,太大的压力和没有压力都不是好事,适度的压力才是健康又长久的生存模式。
而聪明的成长者们就想到了适合的策略——无论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还是正处于几乎毫无压力的舒适区,他们都会通过人工调节,让自己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
比如当自己面临的压力过大时,他们会通过放弃非必要的欲望、降低一些期待,或者换个轻松的环境,来帮助自己减压。
而当自己处于极舒适的环境中,需要对抗强大的惰性时,他们会有意识地主动跳出舒适区,通过给自己设置新的目标、提高身体素质或者职业技能等方式,适当给自己增加压力,防止因为惰性而导致的退化。
至于多少的压力才算是适当呢?其实就是那种让自己刚感觉有点压力,又恰好能承受的状态,也就是把压力控制在舒适区边缘。
专家们经过研究计算得出:生活和学习的最优值是15.87%。也就是说,无论生活还是学习,感觉良好的状态或者熟悉的部分,应当大约占85%;而让我感到困难的状态或者有挑战的部分,应该大约占15%。
如果粗略计算,可以简化成“二八法则”,也就是说,在以轻松状态下发挥出最佳水平的基础上,再加一到两成的吃力程度,比如跑步跑到有些气喘,阅读读到有些烧脑。
总之,必须让自己的身体、思维和认知都受点挑战,这样,它们才会启动警觉和修复机制。而修复之后,我们会变得更上一层楼。
如今的时代日新月异,我们很难找到可以真正一劳永逸的永久舒适区。因此,唯有让自己时刻保持适当的压力,既不因惰性而放弃成长,也不因压力过大而崩溃,才能以平稳的状态不断上升。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正确的认知才能保障我们不走弯路。至于如何获取成功路上的正确认知,《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这本书中有着详细的答案。想要获得高效的自我成长,不妨来看看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