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和治国做人
说到治国理政,“哀公问政”一篇可谓是《中庸》全篇的枢纽。在此此前各章主要是从方方面面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这一章则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政事与人的修养的密切关系,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五项伦常关系、三种德行、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大概意思如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这九条原则,细一思索就能明白,实际上就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
这是《中庸》中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实际上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单位家庭还有个人,这样的原则都值得我们贯彻于实际生活,不仅仅是治国那么大的范畴。
说是治国为政的文章,实际上我很不擅长思考那么大的题目,读《中庸》,我一直是当做提高个人修养的书来读的,这一年来,有人问过我,你的目标是?我想过了,我无论是工作,读书写字码文,不都是只有一个目标:修身!
然后,更具体一点
“择善固执”是纲,选定美好的目标而执著追求。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目,是追求的手段。
立于“弗措”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则都是执著的体现。“弗措”的精神,也就是《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是“知耻近乎勇”的启发。
个人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人人能修身立身,往这圣贤道路走,做人以“法”,为政的“人治”、“法治”恐怕只需要体现在制度方面了。
虽然不懂政治,但还是补充一段心得,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政治型的社会,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别拿村长不当干部,人人向往从政管理别人的路上走,那么明白孔子提出“为政在人”的问题,可能会从“制度”之外获得一些启示。
儒学认为政治是可塑性极强的,所以强调执政者的修养。
什么样的人执政,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尧舜禹汤文武执政,于是有仁政;纣王执政,于是有酒池肉林……
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的领导干部,就是对执政者修养的要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