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天这篇千字小文的标题,你可能会立即反对,因为你想说“质量难道不比速度更重要吗?”“莫言、马尔克斯难道是以速度赢得诺贝尔奖的吗?”那么,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我这一千多字的任务。】
还是先从事儿说起吧!
昨天中午快下班的时候,领导给了我一个任务:单位最近启动了一项工作,工作牵头部门和下面基层单位已经报了几篇消息上来,但是需要一篇活泼点儿的特写,“这个你来写吧。”领导说。
下午上班找开始材料、做采访、消化素材、规划结构,四点左右正式动笔。下班前,1600字左右稿子便大功告成。领导审了之后说,可以发。
又是一个可以准时下班的日子。
我看了看时间——五点半,心里“哗”的升起一股成就感。“我的天!我只用了一个半小时!”这应该是我去年下半年想法子提高写字速度以来,取得的一点小成绩吧。
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我写字的速度之慢,堪称“龟速”。
读大学那会儿还流行写博客,我大概每个周更一篇,周五晚上先看一两部电影,深夜十二点左右动笔。那会儿人年轻、精力好,并不觉得熬夜是个事儿,相反拥有整个一夜可以字斟句酌慢慢写。可是真够慢的,多数时候写完点击发布时,天已经快亮了。这样一篇一两千字的随笔,竟然耗时五六个小时。
后来在学校工作,工作内容之一是写宣传稿,正常情况一篇七八百字的稿子,磨磨蹭蹭得写上半天——速度半点不见长进。
应聘到杂志社工作后,因为单位对稿件质量要求高不少,而且每篇稿子要处理的素材相当庞杂,写稿速度进一步下降——即使最顺利的时候,也只能达到1000字/天。一篇三五千字的报道,不算采访也得写整整一个周。每个月耗尽精力不过完成两篇稿子(别问我怎么养活自己的!)到现在这个单位工作后,速度略有提升,但写篇幅较大的报道,每个月也不过三篇。
我一直觉得,只要质量可以,慢一点没啥。再说我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慢是“正确的。”——海明威每天只写800字,写完就钓鱼去,文思泉涌也决不多写;余华、莫言、格非等一批严肃作家每天的写作量也是七八百字;连我佩服的“中国特稿之王”李海鹏,在他的《大地孤独闪光》一书中回顾给南周写特稿的经历时,也坦陈写稿的效率极低……
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总是容易的,但是看到身边的朋友一两天就能完成一篇大稿子,心底里还是有些非常羡慕。触动很深的一次是:一个朋友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洋洋洒洒挥就一篇足以交差人物小通讯,然后屁颠颠做自个儿的私事儿了。
我第一次开始反省,我写得慢,是主动压低速度去字斟句酌,还是陷入了习惯性“纠结”的泥潭?我是在打磨细节,还是被细节绑架?还有,成倍于别人的时间侵占了整个工作甚至休息,这个时间,用得合理吗?
真正的“顿悟”是在去年秋天。一本叫《急速写作》的书的作者剑飞说,写作的质量当然重要,但是写作质量的提升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写作速度便是一切。
“什么?写作速度便是一切?”这样一句在我固有意识里石破天惊的话,触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如果能确保写作质量基本稳定(这是不能忽略的大前提),提高速度会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把写稿视为一种生产活动(本身就是),那么纸和笔或者电脑只算是工具,而原材料只有一样,即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时间是恒定的也是稀缺的,那么速度越快就意味着产出更多,理论上说,创造的价值更大。
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写作速度提升了,工作之余便有条件去驾驭探讨的问题更深、更复杂,字数动辄上万的大块头文章了。毕竟,如以1000字/天(是指“整天”)的速度写与工作无关的文章,带来的考验将不仅仅是自身毅力耐性,而是操作的可能性。(否则,就算要想参加呦呦鹿鸣的“千字营”活动,都得备上余粮,辞职回家干。)
更重要的是,写作速度快对提高写作质量也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将赐予我选择的权利:我固然可以仍然像过去一样慢慢写,也可以快速写完回过头来打磨,如果它比字斟句酌时写得更好的话;我还可以选择完成额定任务后,做别的有助于提高写作质量事情,比如去阅读,为以后写作做积累——这是提高稿件质量的另一种途径。当然,更可以去经历、去体验,去过好自己的小日子。长远来看,每一项都有可能比单纯的字斟句酌,更利于写作质量的提升。
……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探索如何提高写作速度。
(我一个文章写得不咋地的人却天天在高手如云的群里瞎逼逼作文这事,有点妄自尊大。在此给千字营17季2群里的朋友道个歉,除了谈点与工作有关的感受,别的我更说不出个啥。你们懂的,坚持日复一日完成打卡,比啥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