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够用”,“钱太少了”,所以我们无法承担一次自由旅行的休假,无法去探望许久未见的父母,无法去做那些曾经一次次幻想过的美好事情。这是我们在现代社会最经常听到的抱怨。而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当它们处在一种资源稀缺的状态下,我们容易倍感焦虑。这种需求大于拥有的感受会俘获我们的大脑,不仅影响我们的情绪,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稀缺》一书中,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概念:稀缺、带宽,以及余闲。
稀缺(scarcity),如前所述,就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带宽(bandwidth),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余闲(slack),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它们之间的联系大概是“稀缺”会降低“带宽”,而“余闲”则有助于增加“带宽”。
当稀缺的感受俘获我们的大脑,不被满足的需求将会不断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以致于我们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想一想你在距离上课前的十几分钟,是不是试图看些小说又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看分针的动向,不断犹豫是收拾好准备上课还是抓紧时间再多看会小说。
当然,稀缺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稀缺红利”,反面来说,也可成为“管窥负担”。每到截止日期前,拖延已久的论文却仿佛文思泉涌,时间越少,我们越能专注在文章上,字数长得飞快。资源不足的现实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修正作用,一旦意识到时间不够用无法逃避,我们便会开始集中精力。
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 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凭一己之力很难做成的事情。
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多人都认为,专注力是很宝贵的能力。然而:
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管窥负担(tunneling tax)因没有对管窥心态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心智负担与不利影响。
回想那些因为没有自己收入的日子,常常为金钱的短缺自责、自卑,急于把自己宝贵的时间进行廉价变现,而忽略了真正能带来长久受益的事情——专业精进。
《稀缺》这本书确如书名,作者探讨了“稀缺的状态是如何让我们陷入贫穷和忙碌”这个问题。但如何摆脱稀缺陷阱,我没有在书中找到答案。搜索的豆瓣的评论,也有类似的评价。幸而辉哥在知识星球中分享了自己对稀缺的解读,给了我一个原则性的guidance。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余闲”这一概念吗?我们还没有用到它。而创造余闲,就是稀缺破局的关键。
不论是时间、金钱,抑或是此刻我在输出的知识,我们的资源池总是有限的(可以理解成可用的带宽),而资源池内的资源取决于产出和产能。如果产出>产能,这种不平衡不满足的状态,就会造成稀缺。稀缺的后果是,你无法创造出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此种情况下,想想工厂会怎么做,不是保证数量降低质量,就是保质减量。但不论哪种选择,能看到我们都是在后退而非向前发展。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不希望减少产出,便只有增加产能。要么提升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损耗;要么增加资源的来源,更快累积资源,最终产生余闲。
当然,只要你的需求在增加,产出要求提高,似乎总会陷入稀缺的循环。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始终消耗增加的资源,而要利用富余的资源,去产生更多的结余,从而获得更多富余的资源,形成良性循环,资源池也会越来越大。
投资者也许会对此感到熟悉,因为它体现了复利效应。复利的本质是什么?张辉说得非常好:
复利来源于收益的再投入。不论是金钱还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