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个别认知取向怪异的,大部分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都会头疼普通心理学和测量心理学这两个部分:一个是生理学的,一个是统计学的。
先看个定义:“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它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
专业就意味着不说人话么?不见得。
康德的哲学怎么样?厉害吧。他老人家在完成《纯粹理性批判》之后愉快地站起来,拍了拍手说:这下好了,人类最后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有人把此书誉为“枯燥而辉煌的著作”,理由是基本看不懂,就像外星文。
尼采说,如果康德学习过至少十年语言学,他的成就将更辉煌——你要想向人们传达思想,至少得让人知道你在说什么。在这方面,25岁就成为巴塞尔大学语言学教授的尼采是自负的。他不喜欢诘屈聱牙。
上学时无聊,曾翻看过放在同学床头的黑格尔的《小逻辑》,仅仅数十秒钟后,我就俩眼冒金星地走了。近代哲学家说人话,基本是从叔本华开始的,然后你再看大凡大成之家的著作,都是语言简洁、深入浅出,比如弗洛伊德的《释梦》。
于是,我就云里雾里地使用着常模的概念,直到在后面的章节里发现这样一段话:“多数心理测验是把个人所得的分数与代表一般人同类行为的分数相比较,以判别其所得的分数高低。此处的“代表一般人同类行为的分数”,就是常模。”
这一下就明白了。比如,炎炎夏日,大街上白腿林立、肉欲纵横,在这种情况下,你哈喇子流一地,同时别的大多数(男)人也哈喇子一地,恭喜,你没病,你(的得分)接近常模的一般水平,也就是在这个行为反应上大家都差不多,这就叫做“正常”——但是,如果别人都目不斜视、正襟危坐,丝毫不为所动,那你的哈喇子将招来异样的眼光(分数骤增),严重的甚至安定医院走起。
可能你会觉得这不大讲理。事实正是如此。事实上此处的理,或者说常模所依据的理,是社会学的理——作为群居动物,你有必要更有义务遵守规矩,跟团体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否则你将是异类,甚至被看作危险分子。
这里边有非常明显的文化印迹。什么行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是正常的或是不正常的,不同的文化确实有不同标准。也就是说,你有没有病,是不是精神病,要看这个标准是谁建立的。这个谁,是个集体概念,代表着“一般人”,也就是大多数人,以及——你有没有病,要看“一般人同类行为的分数”。
有一次老师讲到说,如果这个常模是安定医院大多数病人建立的,那么我们全都是精神病。于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建起了铜墙铁壁,把我们隔绝在外面;对他们来说,外面的世界无异于洪水猛兽般的不可理解、疯狂和黑暗。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沙文,就像同样是民歌,美国把欧美的民歌称作“民谣”,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民歌叫“世界音乐”,因为这个系统与标准是他们建立的。
那么,你到底有没有病,是“大家(的分数)”说了算,所以皮亚杰才说“智慧的本质是适应”,达尔文说适者生存。归根到底一句话:你不能偏离常模太远、太久,否则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