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凭什么能七下西洋?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闻名,唯有我先。
黄帝大战蚩尤
传说黄帝与蚩尤于涿鹿之野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冲出大雾,最终黄帝得以大获全胜,五千年中华文明自此开启。
黄帝是否拥有洪荒之力尚未可知,但他的胜利,与风后在关键时刻创造的指南车密不可分,不然谁胜谁负都不一定呢!不过指南车是个什么鬼?干什么用的?跟指南针有关系嘛?
别急,我们不妨先看看史书上怎么说的:“指南车,一名司南车。车虽转而手常指南。”意思是说指南车上有个木偶人,木偶人的手指向南方,无论车子怎么转换方向,木偶人所指方向不会改变。说到这里,想必各位老司机已经明白,这货主要作用并不是拉人的,而是导航用的!
指南车的发明帮助轩辕老祖打败蚩尤一统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若没有它,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犹未可知。
郑和七下西洋
说完了黄帝大战蚩尤,咱们再来说说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吧!传明成祖朱棣为巩固他的统治地位,扩大其政治影响,而郑和恰好懂阿拉伯语,遂派其率船队七出西洋(在当时泛指我国南海以西的广大地域,包括印度洋以及沿海地区在内)。从1405年到1433的28年时间,七次航行,历经37个国家!比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以及葡萄牙人达伽马1471年到达印度洋还要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上万人于百艘船只上,与惊涛骇浪、林立暗礁以及变幻无常的恶劣天气搏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无疑是在茫茫大海中准确测定船只的地理位置以及航向,如此庞大的船队靠的是什么方法来导航?牵星过洋术!名字听着是不是很高大上?很有逼格?关于这牵星过洋术,我们先看下图:
这玩意儿叫牵星板,别看它就是几块木板,其实是一种测量工具,根据牵星板测定的垂向高度和牵绳的长度即可换算出北极星的高度角,这个值近似于该地的地理纬度。而郑和率领的船队,正是使用“往返牵星为记”来导航的。郑和的成功,牵星过洋术功不可没!
“古代导航发展史”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发明讲完了,咱们再简单说说过”现代导航发展史”(时间以世界史时代划分为基准)。
1921年,美国人John J ·Bovy发明了一种可滚动地图导航,该地图可以装在汽车上进行导航使用。这项发明的实际作用有限,但却为后人发明更为实用的导航工具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1932年,意大利一家公司在可滚动地图导航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得该导航工具可以安装至汽车仪表盘上,与汽车连接布线,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根据汽车的速度按照一定的比例自动调整地图显示位置。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卫星导航的观念开始逐渐形成。1960年,美国紧随其后,发射了名为“Transit 1B”的轨道卫星,并于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不过该导航系统弊端过多,局限性较大,实用性不强。
1973年,美国建立国防导航卫星系统DNSS,这正是是如今GPS卫星定位系统的源头,此后不久DNSS改名为Navstar,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颁布了对GPS解禁的指令,GPS正式投入民用及商业用途。然而到1996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成立GPS执行委员时都未曾完全开放,直至2000年,政府才开始向全球民用和商业用户提供精确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大事记
1983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方案被提出,该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共计35颗卫星组成。
2000~2012年,先后将1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并对整个亚太区域进行完全覆盖。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5年3月31日,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
截止2016年6月12日,已有7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作星已达23颗,预计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实现全球范围全天候、为各类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等服务,同时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
时至今日,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搭建已经越发的趋于成熟化,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所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元化,例如:在车联网中,解决停车场管理问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辉煌仍将延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北斗必将取代GPS!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