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我们经常回忆生病的痛苦,或者时常到病房去转转,功名利禄之心就会减少很多,我们想一想死亡的时刻,就会明白生命的意义。意气风发的史铁生,突然之间病魔缠身的时候,他是如何面对命运,如何思考命运的?
1向死而生,发现人间值得
当你安静地读史铁生文章的时候,就仿佛看到一个青年,独自摇着轮椅进入一座历经400余年沧桑的古园,他失魂落魄,内心绝望,专心致志地想死的事,因为他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眼前穷山恶水,内心荆棘丛生。
他无数次幻想自己能有健康的体魄,他想:“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
他无数次想人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要活着,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痛苦,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把自己劝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正如一本有趣的漫画书《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里的一句话,“每个生命都在倒计时,如果我们直视死亡,向死而生的话,会不会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呢?”以终为始,将人生倒过来看,你还会这样生活吗?
史铁生多年之后回忆母亲,在他身体和心理受到重创时,经常发了疯一样离开家,从园子回来后,又像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从未想过母亲的痛苦与坚忍,无助和恐惧,母亲总是默默地准备东西,帮助儿子上轮椅。他走后从没考虑母亲是怎么度过这些时日的,他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
母亲已经不在了,他只能以:“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来安慰自己,怀念母亲。
早知结局,我们还会抱怨命运的不公而不能自拔吗?早知结局,我们还会视亲情而不见,忽略亲人吗?早知结局,我们就会明白人生存在的意义就是过程,珍惜眼前的人和情,珍惜沿途的景和境。无数个日日夜夜,喜怒哀乐,组成了我们斑斓多彩的人生,而不是功成名就那一刻。
如若问你:已知结局,还会来人间一趟吗?请大声回答:我要,因为人间值得。
在网络上,曾经有一个“A4纸上看人生”的热门帖子:以75岁的平均年龄计算,人生不过短短的900个月,用一个30×30的表格来呈现,一张A4纸就足够了。如果人生每过一个月,就把一个格子涂上颜色,人们不由感慨:构成我们人生大部分的是日常一个个的方格,不管它是灰暗还是绚丽的,我们成功的那一格占据的不过是人生方格的一小部分。
一生很长,长得我们总是在说,来日方长。一生很短,短得还没来及经历,就已经成为回忆。平凡如我们,若能纵情放歌、乘风醉酒,当是生活小安,但碎碎念念、碌碌生活,也何其有幸,须知有爱人生,值得一过。
2经历沧桑,才懂世事无常是人生常态
书中提到一个“好运设计”,史铁生梦想一个幸运的人,既然是梦,那就让他完美一些:让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不是那种炙手可热过于风云的知识分子,生来就有好筋骨,文章好,朋友多,志趣高雅,爱情顺利,事业顺遂。且不说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样幸运的人是否存在,我们试想这样的好运儿能感受到生活的甜吗?如果让他受受挫,失失恋,会不会感受到的幸福更真切一些?
也许太过平坦的人生会陷入迷茫: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园中一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因为扒卡车摔到骨髓的七岁小男孩,大好年华因为医疗事故瘫痪的年轻人……无不让我们看到上帝就是要制造差别,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那么,幸运由谁体会呢,自然是另一部分人,就像史铁生说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一个心理疗愈师说,人生有三个基本设定,你必须要尊重,因为它是人生真相:第一,你一定会遭遇痛苦。第二,你一定会面临不确定。第三,你会不断地工作。
你会说,这三个设定非常让人崩溃,但它就是人生。我们处在一个疯狂的时代,目睹着一些始料未及的变化,科幻作家刘慈欣说:“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觉得科幻离我们如此之近,这就是我们人类所处的时代,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不确定。
杰罗姆在《懒人闲思录》里说:“只有在你工作堆积如山时,你才可能享受闲暇。当你无事可做时,空闲就变得一点也不有趣。”
人生无常,就在无常中坚强,痛苦常在,就在痛苦中重生。唯有一往无前,才能在艰难中迎风战雪,唯奋力奔跑,才能在春色中迎来一树花开。
3在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里,不断清醒
史铁生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在自己的“地坛”,做真实的自己,和自己聊一聊,人只有在独处之时,才能拨开迷雾,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你会发现独处才更是心底里的渴求。
王阳明生于状元门第,少负天才之名,心慕圣人之道,熟读兵法,练就武艺,为求有朝一日为国效力,为民造福,不料遭奸人陷害,受廷杖之刑,蒙牢狱之灾,投荒万里,来到龙场,龙场环境恶劣,粮食匮乏,但安静清幽,民风朴实,在这里王阳明躺在自己垒石墩上,排除杂念,闭目沉思,体味自己的生生死死,在生死轮换间,参透了知行合一心学: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古尔德说过,独处才是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正如史铁生进入地坛:“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这里就是他的“龙场”。他在这里思考生命的意义,写作的意义,看人生百态,品喜怒哀乐。
“世间繁华三千,不如一隅清欢。”放下躁动与不安,守得一片净土,洗尽半生沧桑,从琐碎中,抽出一刻时间与自己对话,从繁忙中,找到一隅让自己安静。
4写在最后
人生若觉不幸运,请君读读史铁生。
病痛对史铁生的不断折磨,让我们的挫折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们不是讴歌苦难,而是寻找在苦难中不曾沉沦的生命。
我们不是赞颂痛苦,而是没有了痛苦,幸运显得那么乏善可陈。
如果你叩问命运,为什么会是你,那么生命即为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暗自庆幸,多亏不是我,那么当下即为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