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战争
父亲同事,一位高中生的母亲,打电话咨询着些什么
断断续续的话里,大概听到,为了敦促孩子学习,这位家长已经学起了高中知识点。
工作本就繁忙,何其辛苦
回想起自己和家人在某段时间有些紧张的关系最终得以缓解,突然觉得人与人交流的误区似乎有了一线拆解的希望。
父母是爱自己的,即便是严厉的苛责,也是履行家长职责,为孩子未来负责任的,爱的表现,若不是我的孩子我才不会费这样的功夫。
这大概是家长们的思路,并且他们相信孩子也是人,如果理性的看,一定也能理解。
没错,当然可以理解,但理解并不意味着赞同;对于绝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理性这一点从来都不是他们第一时间思考到的。
比起思考才能得到的事实,感受明显更加真实。
很多交流的误区都在这里,我觉得你能理解,你也说你能理解,可你偏不。。。
父亲的建议是,与其一直僵持,不如两个人一起看一个电影,不仅可以舒缓压力,还能让娘俩有其它的话题进行交流。。。
我也赞同这一点,虽然更倾向于表态同意孩子一定的休闲娱乐的请求,但是一起进行这些活动或许才更能发挥作用。
作用当然不是放松舒缓压力这么简单,或者说在所有事情都没进入正轨之前,这事情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学习本来就是痛苦的,单薄的两三个数字就是十几年来积累的走入社会的筹码,每个人都知道,但几乎不会有人那么早就明白,因为还没有体会过被社会蹂躏的苦难,还没感受过“我本可以”那种不撕心裂肺却让人整宿整宿睡不着的暗痛,还没走入真正的生活却要为这样遥不可及虚幻的东西之倾注当下货真价实的一切,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遭受着货真价实的痛苦去赎买海市蜃楼般的未来”
当时自己的小本本也这样写着。
但是很幸运的是,我终于算是走了过来,和陪我上晚修的隔壁的坏家伙,和座位前我喜欢了很久的女生,以及努力克制着比我还焦虑心情的父母。
回到正题,督促学习洗衣做饭这样现在来看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高中生眼里又占几分呢?家长下意识的“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还不好好学习”这样的想法会是阻碍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最大的屏障,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能将它突破,后来孩子长大看似理解了,但实际上只是用更大的爱与谅解包裹起来罢了。
高中前我爹一直一副有些严苛的样子,小的时候偷玩电脑被抓住后教训的心理创伤导致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在的时候,任何娱乐行为都是伴随着相当的风险的,当保守我秘密的门突然打开,即便可能只是几句轻轻的责备以及温柔的快睡吧,但我的心跳早已加速,浑身冷汗骤下,那种超越了理性范畴的恐惧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描述清楚的。
即便是几句简单的责备,意思也足够清楚,“娱乐是不允许的”,即便家长可能会辩解,“我才没有不让他玩啊,我只是提醒他早点休息不要耽误明天学习啊?”
那么问题就来了,对于孩子而言,他宝贵的休息时间可不是你施舍允许的,反而更像是他偷偷赢来的,说到底即便是在孩子休息家长也允许的时间里,两人仍然是对立的。家长反而纳闷了,为什么啊?我让他学习他和我对着干,我允许他休息了他为啥还?
直接告诉孩子或者切身行动告诉他,爸妈不只是关心你的学习,最关心的是你啊,这两个关系一旦调转,对孩子而言,他的感受里他就是可有可无的用来满足爸妈心愿的工具人。而直接的准许与支持才导向“合理”,“安全感”,“信任”,与“爱”。
学习很难,真的很难。
只交给孩子枪说给他做好后勤在后方督战是没有作用的,甚至你和他一起冲到了前线他也觉得你是为了逮住他逃跑要击毙他的。
在没有决策能力前,孩子他当然没得选,但是说“不”就是他最后的选择,他大可以破罐破摔,甚至一跃而下,在他看来,他的人生就是没有意义。
当年跳桥自杀的孩子的家长恐怕难以理解,究竟是哪一步还是步步,将孩子逼入了万劫不复。
家长要做的是和孩子站在一起,是价值观与视角站在一起,在他受挫负伤的时候第一时间揽入安全的怀里,战斗只是我们一起要面对的苦难,既不是你的意义也不是你的价值。不是像老师一样第一时间指责他的错误,更不是像监工一样守着他的进度,首先第一位的,应当先成为他的老爸老妈。
爱是需要明明白白说出来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传统注定我们不擅表达。
我永远记得我疲惫的回到家,准备坐下来处理多到背不动的试卷题时,我爸突然拉着我去外边兜风的日子,也永远记得我妈的鱼汤。当然不能指望他们老脸一红对我说爱,他们互相会说我倒是信。
人和人能够仅靠交流就彼此谅解极其困难,但这一点在亲人间我乐观的认为是可能的。
因为有爱。
‘何其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