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每当一个人的时候,想及的多是自己诸多不足,在每个方面似乎都很欠缺,从每个做事、念头观察发现许多问题。我时常为自己内心升起的微细的傲慢、无知、抵触、不够宽广、淡漠等惭愧,虽然面上可能看起来平静,随和,友好。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我时常为自己德行不够感到惭愧,也时常为自己能常伴圣贤而庆幸,眼所见耳所闻都是善知识,他们总是在无声有声的教导着我,让愚笨的我逐渐感化逐步进步,慢慢向上、向善,柔和,坦然。
最近大寮里有两种馒头,一种荞麦硬食的灰馒头,难嚼难咽食之无味,一种是白面馒头,白胖松软咀嚼有味。人对于食物在天性上有自然的喜好,灰馒头不畅销辗转了一天又一天,大家看着就摆头我也是,白馒头总是一天就销完,还不够。无意中瞥见坐在前面的师父,行堂到他大家想把白馒头给他,他每次摆摆手都指着灰馒头示意。好几次,见多了也被默然感动,师父总是这样不动声色的慈悲承担,不算是宣扬有意吃最差的。没有谁不喜欢吃松软的白馒头,即便是师父他也是有色身有正常味觉的人。不是他就喜欢吃灰馍馍,而是他想馒头不吃就一直放着转来转去时间长了坏了可惜,吃一个就少一个,于是每次都吃。
师父从来没号召大家吃,他从来都笑嘻嘻的夸有白馒头,做得好,让大家多吃点。我原本就比较挑食,看到灰馒头就坚决拒绝,看师父多了,体味到他那种慈悲心,多少自私的心也被感化了些,也跟着吃一点灰馒头,这样也许它就少了些减轻点负担。
早斋过后,出堂有事问师父,看见几个师兄咨询师父,师父一贯的笑眯眯地回答。在等的间隙,我看见耀琦师兄把今天打印的行程给师父看,师父看一眼笑着指了指纸上日期,瞥了一下农历错了一日。心细如他,这样不易察觉的错误,他都一眼看出来,没有责备,只是静静的指着,也给了人无形的压力,一定要把事做好做仔细才行。
若是留心处处皆是学问,处处皆有禅意。很少在师父跟前,却时时在师父很自然的言语、行径中听到了看到了慈悲喜舍,感受到了如大地般广阔的胸怀。
早斋末,师父说“智慧时,没有烦恼。
慈悲时,没有懒惰。”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人尤为感动,师父不是在说理而是切实言行,而是他真的做到了,会到了,才苦口婆心的教导大众,如何。
明朱之喻《朱舜水集》:“鸿论深入显出,切中事机,据理辩驳,虽有利口,无所复置其喙。”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崇辨法师的开示风格,我想“深入浅出”再好不过。
我很疑惑,一个人到底要读多少书才能这样博识,一个人到底要有多好的记忆力才能这样出口成章,一个人到底要有多大的修为才能如此圆融开朗。一个人是怎样把生活活成如此优雅,一个人到底得有多大的强迫症才能严谨到这样的地步?重点是,这样一个人他给你的不是高不可攀的距离感,而是触手可及的亲和,在理,接地气。
由于分享以引导新学员为主,崇辩师也就以寺院的早晚课时、唱腔为主,讲到各种唱腔的作用学习,并且每一种都当场做示范解释说明。展示的PPT列举了昨天唱腔的明目,看得出这是他自己针对课程当即认真做出来的,并且精美考究。难得想在一天的时间里,又是唱腔的实练又是着手准备PPT,都可以用近似于完美来形容。其实,他完全不必如此,时间匆忙没有人会要求什么,他却硬是做到了极致,而这一切对于他来讲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就像平日里浇了一盆花。我想这就是老和尚说的保任功夫,功夫在平时,时时刻刻。
整个分享透漏的无不是他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博学多识,心宽量广,慈悲圆融。那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是真的有饱览群书,是有下功夫的,但不枯燥。你可以从每个学员眼神里,在他们时不时发出会心一笑里看出这分享是有味的,通俗,走心。无论是书籍的罗列还是音乐的展示,在每一个需要介绍缓解里,他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不只是提一下还说得清楚明白,出处,典故。
我还对室友笑“崇辨师是尽量把他内心深处风雅,诗意的情怀通俗化,把好让下面这群人都明白。”把阳春白雪的气度平常化。提到笔记,他还特意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给我们看,我当时有种感觉这简直不是人!所有的字都一笔一划,并且每个注解都用直尺比着画,连所有的符号都跟教科书无别。批注有很多,以不同的标点符号标记。都三十多岁的人,居然所有的字一笔一划丝毫不草,在这个不拿笔的年代。
在相传时,我偷偷拍了一张留作鞭策,无意中瞥见他笔记中写,日常写字笔录,都是长褂穿戴整齐,哪怕是一个人居处也如此。你难得想象在我们穿着家居服的住处,拿笔随意,坐姿懒散,居然有人特意穿着长褂端身正坐做笔记,而且不是摆拍而是日常,就这脱衣穿衣就够繁琐了,更别说其他。我日常也有记笔记的习惯,喜欢在纸上做记录,本以为自己已经够好够难得了,跟他比起来实在惭愧有时自己写的字自己也认不清了,半分都不及,我写的根本就不是字。亲眼见过他笔记,实在惭愧我在想不求太多,至少我至少得写得别人认识,当时听课笔记,跟着努力改进些。
他在关于日常学习中提到“四多”即:多听、多练、多思、多问。每一多,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从落实到好处,列举他平日里是如何做的。下真功夫,不是说说的事,理论上知识通透了,一旦外境变化该如何无缝衔接,要怎样面对,都是要去思考的事。这就是佛家说的对境,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功夫怎么样就显现出来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提前的准备工作,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心里有诗的人一定是内心丰盈的人,他热爱着生活,而能随时写诗的人,他对于生活必然有自己体悟,他不孤独不寂寞,快乐清净,充实。祖师以“以戒为师”教导我们,在学佛人如何取舍功课,如何把握好正正恶的度,崇辩师表示,不要的一味追求量要重质,对自己所做的事专注、有心。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充当正义的使者评判事物,只有合不合适,合不合适宜。这让我想到网上流行的词,道德绑架,圣母婊,他们都以为着却给别人带来困扰甚至伤害。学佛的人,很容易因戒律,而给周边加上种种框架,让人不自在。这种习气要时刻注意,我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适得其反,包括我自己也会如此。
“欲识道人藏密处,一壶天地小于瓜。”借用崇辨师引用杨维桢的师结尾,他们就像活生生的标杆,深不可测,我能看到的、理解的只能是冰山一角,于是乎,学习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