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十一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解析:
君子思虑的是德行,小人思虑的是产业;君子思虑的是法度,小人思虑的是利益。
这一章其它三句都好理解,但“小人怀土”这四个字颇有争议,除了上面解析中提到的解释,还有另一个解释是“小人思念的是故土",与前一句合起来则是:君子想念的是品德,小人思念的是故土。
原谅我说话太直接,这样想当然完全直译的人就等同于将英文的“see you tomorrow “直译成“看你明天”是一样的效果。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首先,小人都会思念故土,君子就不会思念故土了吗?
其次,君子和小人在儒家的道德体系里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德品质。不管是《论语》中的内容还是后来别的贤士们的其他文字中,但凡将这两者一处并谈时都是在做对比,并通过这个对比告诉人们一个好坏是非,当然在此处也不会例外。
由此,我们可以来推论一下,前面的君子怀德毫无疑问是在褒奖君子的思想境界,可是小人怀土,如果指的是思念故土,又有什么可以值得贬斥的呢?故土和道德之间有什么矛盾的吗?当然没有。
所以,我非常不认可这种不求甚解的直译法。
那“土”字为何解释为产业呢?
“土”本身指的就是土地,古时,人们以拥有土地的多少评判一个人的财富。国君在对大臣论功行赏的时候,除了看赏赐了多少金银其次就是要看分封了多少土地了。
尤其在周朝, 天子将国家的土地分封给各路诸侯,由各位诸侯负责治理和管辖自己受封的区域。这样一来,拥有土地的多少就意味着这个诸侯势力的大小,拥有土地位置的好坏,物产是否丰富,也决定了这个诸侯的财富状态。
到了孔子所处的年代,天下诸侯纷争不断,开展斗争的诸侯之间不管师出何名,为的其实都是争夺土地的资源,获取更多的财富。
孔子的这段话,其实就是一种感慨。君子整天思虑的是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让天下信服,而小人整天思虑的是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如此以对比,君子与小人之间思想境界上的层次立见高下。
只有前面的对比成立,才能引出后面的对比。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因为整天思虑的是自己的德行是否恰当,就必定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度,千万不能有与法度相冲突的地方,以免触动国家的刑法。
而小人,因为整天想着要如何得到更多的产业,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都是在思考着如何获取更多更大的利益,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有些人为了谋得利益甚至不惜用任何手段,哪怕是违法法律。
这种人,在现在的生活中也一样的存在着。多少人,为了谋取财富,丧失原则,丧失底线,有些事甚至会触犯国家的刑法,他们也不惜赔上自己和家人的名声信誉“铤而走险”。
而那些注重自己的社会影响,珍惜自己的信誉和形象的人,在国家的法律面前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敬畏之心,他们会思考这个事情是否违背道义,是否会侵害到别人的利益。
两种不同的胸怀,决定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也会铺垫出不一样的人生。
是君子还是小人,我们要如何区分了,“知乎者也”已经很清晰的告诉了大家。
心怀天下,愿意造福百姓,注重自己言行的人,不会去做一些有损大家利益的事,这种人就是君子。
那些整天只会算计自己的得失,所有的行为驱使力都来自利益的多少,为了利益任何毁三观的事都可以干。这样的人,你毫无疑问可以将它归类为小人了。
尊重原则的人就会对道德法治生敬畏之心,追逐利益的人,能获得的利益好处就是他们的驱使力。
愿你能怀德怀刑,不要做只怀土怀惠的人。